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日本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太平洋西部岛国、地域狭长,这些客观因素让这个国家的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少得可怜,同时台风火山地震海啸发生得有多频繁自是不必多说,还要面临着有一天可能沉没的危险。只不过非日本居民未必能对这些初中地理书上划出来的重点感同身受。另外,哥斯拉诞生那会儿正处于战后日本开始重新振兴国家经济1954年,第一只哥斯拉以压倒性的姿态出现在日本电影中的山头上;2004年,正值这只巨型怪兽诞生50周年之际,它留名好莱坞星光大道;2014年,年逾花甲的哥斯拉又重新被美国人搬上银幕。迄今为止,这头享誉全球的怪兽已经有了不输007系列的历史,而最新一轮的影像冲击则让影迷们又忍不住要对这只日本国宝刨根问底——我们要借着日本原版《哥斯拉》聊聊电影,但是要聊的又不仅仅是电影。

危机?危机!
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下,日本人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生于忧患”的东瀛百姓即使是在战后经济飞速稳定发展的时期,也少见特别大张旗鼓的自我宣传和颂扬,反倒是一种冷静、谨慎的思考占据主流,还时不时会有各种与“危机意识”相关的文学作品问世,以此来提醒老百姓和官员们千万别坐吃山空。
《哥斯拉》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在电影里,这头怪兽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人类进行的氢弹试验破坏了它原有的栖息地,于是哥斯拉转而进入城市开始大肆破坏。这样的故事剧情设定,明显直接将这个远古巨兽的隐喻性指向了日本的危机意识和“核爆”阴影。实际上电影里影射危机意识的桥段不少,比如当科学调查组发现了哥斯拉确实存在之后,当即引发了“政府该不该将这一事实公之于众”的激烈争论,但是这并没有维持多久,第二天消息就见了报,政府懂得和人民站在同一立场,将眼前的危机及时昭告天下以便迎战怪兽,这要换成了西方电影,一定是“政府死不认账百姓揭发真相”的老套路;另外一些电影片段则是在变相展现“核爆”的阴霾给日本人带来的伤害,一开场的货轮沉没虽说是因为怪兽捣鬼,直观上倒是更容易让人联想起核弹爆炸的场景——人们看见远处一道亮光射来,随后纷纷捂住眼睛,想要在巨大的冲击波之下逃离的时候,船只已经着火、开始下沉了。

反战!反战?
哥斯拉的诞生背景决定了它是一只怪兽,但是又绝非仅仅一只怪兽那么简单。它不可避免地与战后日本民族的伤痛、反思结合到了一起,在微缩模型、皮套怪兽和特技摄影的基础上还发散出了科技恐惧和反对战争的主题。
影片的一个重要人物山根教授给我们提供了可以解读这部电影的一条路径。他是一个古生物学家,一直坚持的观点是“不要杀死哥斯拉,而要从它身上学习点别的东西”。54版的哥斯拉本身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不仅破坏力超强还能刀枪不入,免疫一切人类武器,山根教授认为既然它能在氢弹试验中承受强烈的辐射存活下来,那么就不应该再挖空心思寻找能够消灭它的方法(因为反正也不会顶用),而是应该找出它能在核辐射环境下继续存活的原因。但是教授很明显忽略了火烧眉毛的事实:人类怎么可能在无法控制它的情况下研究这只怪兽?并且,如果不加以阻止,岂不是要任哥斯拉蹂躏本国土地?
山根教授的想法不仅是一名一腔热血的科研工作者的表现,还隐含着核爆受害者的思维:如果可以找出在核辐射下继续生存的条件,那么以后至少日本人就不会再受到核弹的威胁。但是从电影回归现实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条件是否在现实中真正存在呢?理性思维告诉我们,唯一可行的条件(或者假设)就是战争从来没有发生过。在片尾,山根教授一语道破天机:只要我们继续进行核试验,在世界的某处就可能产生新的哥斯拉。言下之意则是在对“战争”进行淋漓的批判,影片想要表达的反战情绪不言自明。
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芹泽博士则带来了另一番思考。他手上握着可以杀死哥斯拉的王牌,名曰“氧气破坏者”,小小的一颗就能让整个东京湾沦为墓地。但是芹泽的魅力在于他是一个特有责任感的科学家,他清楚自己手上的武器威力不亚于核弹,若是用将它公诸于世,以后必定会被各种政治势力夺来作为新的超级武器,这样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广岛长崎核弹的悲剧必定重演。所以芹泽一开始死活不同意把氧气破坏者拿出来,但是后来考虑到哥斯拉带来的危机近在眼前而不能对日本国民见死不救,最终在矛盾与挣扎中,他选择了携带武器与怪兽同归于尽,葬身南海,尸骨无存。
芹泽博士在《哥斯拉》中被成功塑造成了一个英雄。有别于西方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芹泽的英雄精神体现在他能够以人为出发点,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来承担一个超越科学精神去维护和平的责任。电影中芹泽博士慷慨赴死的桥段使用的并非十分激烈的配乐,而是用相对平和的弦乐伴奏,这不仅是电影视听语言上的亮点,有关“该不该用一个超级武器对付另一个超级武器”的主题探讨也在博士死去的那一刻得以升华。关键是,芹泽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最终选择,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在那个年代就能以自身民族的经历为基础,在电影中衍生出如此多深刻的思辨与考量,《哥斯拉》也早就超越了一部娱乐性怪兽电影的容量原本所能承载的东西,成为日后怪兽片的代表,留名影史,当之无愧。
不过,从一个非日本民族观众的视角来看,《哥斯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反战”主题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自私,而且这样的小自私几乎普遍存在于那个时期所有的日本电影中。因为那时人们只是在简单地呼吁和平、同情受灾的日本民众,并没有对二战中的军国主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批判和思考。反观日本最具有思考力和批判性的今村昌平导演,其作品(尤其是《黑雨》)总是正大光明地炮轰军国主义政府和愚昧的百姓,甚至认为广岛原子弹事件“完全是好战分子们的咎由自取”,其思想境界高下立判。所以,《哥斯拉》在历史问题的隐喻中那“力透纸背”又“隔靴搔痒”的矛盾性,是这个传奇怪兽留下的最大遗憾。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郑永杰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