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光影专题之溯世】赏革命之风 聆听革命之声——浅析《辛亥革命》视听

发布时间:2012-12-06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一部没有像张艺谋《英雄》那样有华丽色彩,像陈凯歌《霸王别姬》那样有曲折故事,也没有像《建国大业》那样众星云集的影片,《辛亥革命》作为一部主流电影,用朴实的画面展现这场伟大的革命,高明地在剪辑师的手中剪出了“亮丽的色彩”和“动魄的声音”。

画面渲染人生。 影片开始,是由24幅黑白老照片幻灯片式连接成的,叙述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座大山重压之下所受的种种苦难,同时揭露了封建清王朝和外国列强对中国人民所犯的种种压迫的罪行,这必然昭示着革命的爆发。

伴随着沉重而又清脆的铁链声,秋瑾戴着枷锁,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断头台,却没有丝毫畏惧之意,道路两旁站满了已被封建思想腐朽麻木的百姓,她每走一步,主观镜头出现最多的是孩子的面孔,这不仅可以看出秋瑾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怜爱,还暗示了革命对下一代人的意义。镜头对准刽子手挥起的大刀,一个又一个革命者相继倒下,接着以快速交叉剪辑的方式,快速变换着一张张革命者的头像,又以黑白色为基调,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压抑沉闷悲壮之感油然而生。

在这部展现革命党人不惜性命为革命奋斗的大无畏精神的影片中,描绘革命党人时,以灰和蓝等冷色为主色,暗示着同盟会发动革命是一种冷静的、正确的选择;而描绘清政府时,则以黑色和暗色为基调,就算黄色也变得不再亮丽,这是昭示着清王朝已经没有了光辉,更昭示了清王朝走向灭亡之路,越来越多人参加革命,寓意着革命为当下中国的必经之路。

既然革命,必然少不了战争。为了增加战争的真实效果,影片用大量的爆破和空中的弹道来展现战争的激烈,加上音响发出的爆炸声的修饰,声画的完美结合,使得战争更为真实,更为观众带来更为真实的视觉冲击。用远景和全景拍摄的战场,展现战争规模的庞大。在海滩上对那些死去同盟会成员的全景俯拍,对战场上断手的特写等等,都在展示这战争带来的灾难,也在体现着战争的惨烈,更是表现这些死去的的革命先辈为革命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 声音震撼心灵。

秋瑾舍生赴死,她那句句箴言为的是唤醒麻木的人们,她舍生就义,这更是她对革命的热忱。伴随这几句诗化的独白,不仅为整部影片塑造了诗意的氛围,而且简单阐述了“革命为了改变人民命运”这一主题。孙文在外漂泊16年,他用深情的演讲为革命筹集善款,用尖锐的言语劝退四国银行的借贷之事,不用刀枪为武器,不要强迫,只要用言语打动他人,震动他们的心。有喻培伦等革命党人临死前的呼叫声,这是对革命胜利的呼叫,更是对封建压迫和列强侵略的强烈反对;有林觉民在临死前的那段无畏的话,这就是革命党人的对革命的绝对忠诚;还有黎元洪那极具特色的公鸡嗓,不仅为影片带来了一丝乐趣,更是在表明革命党就像那嗓音一样尖锐,冲击着清王朝的防线。更有袁世凯看似平静而又极具城府的话语,变现他的过人之处,竟把革命党和清政府玩弄于鼓掌之间,最终窃取果实也就理所当然了。隆裕太后的哭泣声也是一种诠释,不仅是在表现她的胆小怕事,更是寓意着清王朝在即将灭亡前的哭泣,灭亡的无奈,大势所趋。

革命胜利,暗淡之色却放出耀眼的光,诗意的言语却震撼人们的心。一部电影,用画面感受革命,用声音感受生命。

(文/先锋通讯社桐乡 记者 于桥 责编/袁星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