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个简单的事物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能展现一件事情的结局。《辛亥革命》中,一件件别有用心的事物展现着辛亥革命中的点点滴滴。小事物,凸显大情怀。
从小事物中感知的社会

一个王朝的败落,必有新时代的到来。简单单的24幅老照片,向我们讲述着中国人民被外国侵略者欺凌,被清政府压迫的悲惨故事。暗示了着清政府向侵略者低头的软弱无能,更在昭示着革命的爆发。影片开始,便以枷锁映入眼帘,这不仅只是秋瑾身上的枷锁,更是整个民族戴上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枷锁,想要打破枷锁,国人能做的只有革命。
那刽子手刀柄上的鬼头饰物,面目狰狞可怕,张着大嘴,似乎要喝光所有革命党人的血,吞噬掉他们的灵魂,但是革命党人从不畏惧,即便面对铡刀,也不向清政府低头。那盘被各国使节分享的羊肉,就像被侵略者分割的中国,他人抢我食物,我岂有不还击之理。这是我从这些事物中感知的社会,一个杂乱、腐败的社会,革命就是要清理污秽。
从小事物中感知人格魅力
革命必然是命中注定,成功也是响应民心。一块怀表,孙文和黄兴,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做着不同的事情,一个演讲,一个起义,却旨在同一件事------革命,这块怀表不仅象征着他们两个的友谊会随时间的流动继续下去,更在象征革命会不懈努力,直至成功。记得那一封封的《绝命书》,还有林觉民的《与妻书》,这是同盟会成员的抉择,象征着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大无畏,象征着他们对革命的忠诚,昭示着革命的到来。

也许有指向地图的矛头,那象征着革命军就像一支利箭,直插清政府的心脏,也在表明他们势在必行的决心;还有黄兴在战场挥舞的旗子,象征着起义的胜利和战争的顺利,更在表明革命党人的英勇前行。他们在我的心中早已树立起高大的形象,他们是英雄,展现着自己的魅力。而他们,这些反面角色,同样在展现着自己应有的一面。

袁世凯的出场是在金黄的稻穗田里,这象征着他取得了应有的胜利;那一对被袁世凯握在手中的黑白玉核桃,在暗示着,革命党和清政府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在这战乱纷飞的年代里,他却能运筹帷幄,可算的一代奸雄。被隆裕太后扔到桌子上的指套,象征的清政府对革命党人的无奈,象征着她的软弱,只好哭哭啼啼来发泄。而这时的英国,就像那车头上的标志,翩翩起舞。
从小事物中感受胜利的喜悦

那一艘艘竹排,顺流而下,壮阔威武,那几个“光复”的大字,更是振奋人心,它们象征着胜利的更胜一步,象征着革命的信念深入人心,人民拥戴。 那副隆裕太后的画像,正如孙文所说,变得更像一幅遗像了。
清廷宣布退位时,一只木偶小猪却在咧着嘴打鼓,这象征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象征着中国各地喜节欢庆。这是来之不易的胜利,用无数生命换来的胜利,更是期盼已久的喜悦。
一个又一个的事物,在传承它们的历史,在告知人们铭记历史。一部电影,回忆过去,感受历史的进程。
(文/先锋通讯社桐乡 记者 于桥 责编/袁星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