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

发布时间:2015-12-16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得者李安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蔡康永说:“这本书可以让你看到从构想到实现之间,要克服多少困难。”

我们常常将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视为天才,因为我们只看到了他们惊世骇俗的作品,却忽视了他们为那光芒万丈的一瞬所积攒的大量的草稿。他们的确有天赋,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李安也是如此。他虽然不善言辞,却对如何调度大局胸有成竹,但是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书中,他向读者们展示了他庞大的草稿堆:长达三十多年与失败共舞的体验。

掌镜不是一项容易的事,剧本创作也不是有了灵感一挥而就的。而是有了整体框架后,与不同的观念碰撞,一遍遍的反复修改出来的。片子最终呈现出何种样态,除了最初的构思、剧本、现场的灵感,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有各种惯例做法的各部门电影工作人员相互较劲,从彼此各执一端的争论到某种程度的共识和视域融合也是重要的构成要素。这种冲突和磨合恰恰是我们的人生中想要更上一个台阶的必经之路。

回望创作历程,李安发现,很多作品的灵光一闪,都来源于那十年的沉淀和思考,从小看康乐队和歌仔戏的表演,争取小剧场的角色,到国外深造学习专业知识,在放空期编剧以摸索好莱坞的模式和经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达成那个做导演的梦想,而积累的丰富素材。十年,三千多个日夜,白云苍狗的轮回。

“心碎无数,却一直怀着希望,久久过一阵子,你会看见某位同学时来运转,当然大多数都是青春虚度、自怨自艾地过日子。”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一酸,李安诠释了人到中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和如何突破瓶颈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

的确,李安是一个从失败中走来的传奇,他从失败中汲取着养分,没有生出招摇的枝桠,而将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而这恰恰,就具有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接受柴静专访的时候,李安说: “少年派的漂流是每个人内心都要经历的梦想和信仰的挣扎,所以,无论你遭遇到什么,要记得你心中的卧虎,它会警醒你坚持下去。只有你实现梦想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之前的所有都不会浪费。”

每个人都会说理想是什么,但很多时候说归说,在现实面前,我们习惯迁就,习惯先找个凑合一下,然后再找机会改变。殊不知我们在迁就中渐渐失去那天真的理想,在迁就中渐渐觉得把理想放在嘴边有点矫情和假气。成长的过程也是天真丧失的过程,然而有时还不能诚实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变化。因而我们焦虑不安,停顿不前。“人面对痛苦要深怀敬意,并向其学习”,其实告诉我们的不过是坦然面对它,只有去面对接纳,才可能从中找到原因,找到经验,甚至发现改变的契机。

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好运就会从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努力与否,结果会很不一样的。只要越努力,找到的东西就越好。当你得到时,会感觉一切好似注定。可是若不努力争取,你拿到的可能就是另一样东西,那个结果也似注定。路只有一条时,也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只能勇往直前。虽然看上去有点无可奈何,换个角度看也许是件幸运的事。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 陆洋

编辑者:程盟茹 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