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我看储安平

发布时间:2015-12-16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在今天谈起储安平似乎年代已经久远,那段黑暗的历史时期虽无法触及、难有切肤之痛,却也是闻之叹息,那段时期文人的书稿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让人丢掉性命,甚至背负一世骂名。

可文人偏偏固执,偏偏不肯屈从。有的文人经不起折磨摧残,捶着胸口喊出违心的话语,即便如此也难逃厄运。也有的文人宁死不屈,尽显大丈夫本色。我不知道储安平该算是哪一类,只能说更偏于后者。他在自己所创杂志《观察》上所发表的文章和评论,充满了智慧和远见。大胆谈论政治,谈论民主,谈论自由。以批判的主色调对国民党和共产党均提出客观建议,尽显文人的品性和风骨。

《观察》文章多以精英知识份子放言论事,以犀利的笔锋,对政治、军事、经济的焦点问题作了尽可能客观的报导和评论。其自许'实亦因为今日国家这仅有的一点正气,却寄托在我们肩上,虽然刀枪环绕,亦不能不冒为之'。用一句我们现在常拿来赞美记者的话,那就是“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然而,豪气的背后,是一场属于文人的浩劫,是一场极具摧毁性的政治革命。因为时局动荡,因为政权的事,从与文人无关。

时间是最诚实的证人,最公正的法官,却也是最残忍的刽子手。他可以剥夺你的最爱,让你在更远的日子里看清过去。他看你像走在悬崖边的孩子,你越是天真地笑,他越想让你跌入山谷。生命是一个逐渐残缺又渐趋丰满的过程,人们总是在走向死亡中走向成熟!到了今天,时间用事实说话,为无数受难的文人平反,储安平亦在其中。他们的名字开始散发光芒,他们的事迹开始被载入历史。然而,那段他们所经历的魔鬼岁月,终究是永远的创伤。名声是别人给的,冷暖哀乐,却只有自己知晓。那鞭打在身上的烙印和血淋淋的场景,唯有他们自己知道。

我曾经问一个朋友,如果让你身患残疾但成就非凡人生你可愿意?朋友平静地说,我宁愿平庸却健康。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都会是这样。可文人这一个群体有其特殊性,因为真正的文人似乎生来带有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也正是因为受到信仰的驱使,他们也尤为不受约束。遵从自己的内心想法,做自己认为正道的事,也就成了他们一生的追求。可人世间的事,哪有能不违心的。尤其在政治大动乱的时代背景下,谨言慎行求得一处安身立命已是幸运,更别谈拿笔救世。可储安平却偏偏这么“痴”,这么“固执”。

据资料记载,《观察》每出满24期,储安平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报告书。多次对国民党政府的强烈批评引起国民党的不满,1948年1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国民党政府查封《观察》,并逮捕《观察》工作人员,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观察》事件”。这样的事件经常发生,等待这位大文人的便是死于非命的结局。但这似乎是储安平的必经之路,因为文人较于常人,更容易看出社会的千疮百孔,更容易在黑暗的压迫下感到窒息。强烈的使命感迫使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击。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是真的不假。

文人拧不过政治是不争的事实。储安平如此,所有文人亦如此。

文学是一个人的事,革命是一群人甚至是一代人的事。储安平一生的热情全部献给了他自己所创办的期刊,给了那个年代他心中的文化事业,给了那场难以申诉的浩劫。提笔书写的是属于文人的满腔壮志,撕毁的文稿是时代对命运的审判。这场浩劫,偏偏让他赶上。只是他没有明白,文学的事可以一人独揽,但革命却是拿枪说话。话说回来,他在《观察》上的评论与批判到底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了他一生的轨迹,见证了政治与文化的矛盾与碰撞。可他终究是地地道道的文人,其生命的悲歌却也真真切切地凸显了他的才华与秉性。

如果至死都坚信自己的信仰和追求,那倒也无憾,只是期间所受的苦难,实在叫人闻之凄然。储安平,一个时代的文化标杆,一场浩劫里的无冕之王。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 林玲

编辑者:程盟茹 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