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这是一个人从幼儿发育到成人所需要的时间,也是这辆雪国列车从开始运行到被彻底摧毁所经历的时间。这次,我们不用考虑奉俊昊一手打造的软科幻是否足够真实可信,只需要知道这个社会学专业出身的韩国导演在银幕上成功地把一个社会塞进了六十节车厢,然后让革命的种子,像婴孩那样历经十八年的积蓄和成长,最终破土而出。

火车搭台
按奉俊昊本人的说法,自己特别喜欢这部电影里火车的元素,因为它空间狭长、通体分节,每一个单独的车厢都是一个舞台,进出隧道时还会产生明暗变化,这些都具有极强的戏剧性。而从最后的成片来看,《雪国列车》对火车元素的构建的确不负众望。
为了突出列车前后乘客身份和地位的不同,《雪国列车》在色彩和外表材质的处理上做到了极致。尾部车厢的色彩单一乏味,内壁全是裸露着的锈铁,连窗户都没有,配合着最下层的居民们脏兮兮的面容和褴褛的衣衫,一群受到压迫和虐待的角色形象呼之欲出;从尾部车厢出发,越往前走,列车在色彩上的明亮度、饱和度就越深,在内壁装潢的材质上更加考究和细腻,高层居民们的穿着也越发时尚与奢华。这种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不仅加深了观众对于列车内“等级森严”的事实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刺激着受剥削的底层居民。
列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直,前后贯通但没有迂回,所以当两方遭遇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就只能采取正面对决的方式,这也间接决定了这部电影动作戏的风格——原始、直接、短平快。比如最壮观的一场斧头对砍的戏份(不得不说这场戏放在当下的中国实在有点敏感)中,所有人都手持短兵在狭窄的车厢里企图先一步放倒对手,这时,导演除了使用常见的快速剪辑和慢镜头来故意拉长时间之外,还利用过度曝光和车厢外的皑皑白雪给人物营造出了剪影的感觉,正呼应了影片简单直白的暴力风格,又凸显了这样的暴力带来的残忍,最终这段戏呈现出来的效果也足以震撼人心。
而正是火车“一根肠子通到底”的空间特点,摄影师和剪辑师相应地采用了贯穿全片的行动线,以保持人物动作和革命进程上的一致性。实拍的时候,摄影师只在列车行进方向的右侧取景,绝不越轴,并且,大都采用正前/后/侧面的几个角度进行拍摄,为的就是呈现出一种在画面上“从左到右不断行进”的革命进程,这让电影的视觉语言和人物动作统一成了一个整体。
除了把火车这个元素本身的特点玩得淋漓尽致之外,奉俊昊在电影的漫画原著上做了大胆又切题的改编。他把列车的设定从“无休止地开往未知的目的地”改成了“一年绕世界转一圈”,相当于让一条没有终点的射线咬上了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弧。相对地,列车上的人们也知道接下来自己将要经过哪些地方,利用这一条设定,电影制造了不少的戏剧冲突。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这样的改变使得列车多了一份永远无法脱离既定轨道的绝望,无疑为志士们的革命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说起革命的阴影,电影在列车通过叶卡特琳娜大桥的时候把这点表现得更为直接。那时,列车刚好进入了长隧道,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底层人民将要对抗配备有夜视仪的镇压部队,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小孩用之前拿到的火柴点燃了火把,一直把它传递到正在打斗的车厢里。火把的出现,让这部电影瞬间多了一丝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圣意味,传递火种的桥段甚至让人联想到奥运会的圣火接力;而巧的是,在结尾南宫父女想要炸开列车的时候同样用了火柴引燃炸药。火的存在,立即驱散了列车外寒冷刺骨的冰雪和列车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其革命之火即将燎原的引申义已经不言自喻,而直接或者间接被卷入这场革命的列车乘客们,正要经历严酷的生死考验。
革命唱戏
影片中的列车虽小,但它就是后末日时代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部,而在某种意义上它又是电影之外现实社会的影射。列车的高层部长梅森对底层人民进行洗脑的时候总爱提“平衡”一词,大意是说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位置,他们就应该一辈子守在列车尾部车厢里受苦受难,任何妄图打破这个平衡的人都应该被镇压并受到惩罚。自作聪明的梅森还蹩脚地用了鞋子和帽子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她一边把鞋子放在受罚乘客的头上,一边自顾自地说,“鞋子是不能取代帽子的位置的”——这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画面恰巧暗示了革命的即将爆发。但是很可惜,革命失败了,领袖柯蒂斯从列车长那里得知革命本身正是维持列车继续运行的一部分,看似被打破的平衡最终重回了“正轨”。
纯粹用理性分析一下,宇宙万物都离不开平衡,这辆列车也不例外,更何况它的外面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因此列车本身不仅要维持生物圈的循环平衡,还要保持社会的发展平衡。可是,将这番思考放在现实中似乎变得完全不成立,每个人活了几十年都在试图打破平衡,没钱的想有钱,没人爱的想得到爱,说白了没人愿意混过一生毫无作为,就像列车的底层居民不愿意再受剥削一样。但正如《围城》所说,“城外的人想出去,城里的人想进来”,一进一出,仿佛太极图里一黑一白的能量守恒,天地还是处在平衡中。所以,柯蒂斯的革命看似为底层的人们引燃了希望之光,却也是整个列车里社会演变的必然环节,最终的失败虽在意料外,倒也在情理中。
和柯蒂斯相比,真正懂得如何突破这个怪圈的是南宫父女。当柯蒂斯忙着带领群众杀怪攒经验的时候,民秀和尤娜只想着如何逃出去,所以,他们保命的方法就是遇事就躲,同时,留意车厢外的变化。在这个层面上,其实他俩看得更远,因为与其寻求体制之内的胜利,倒不如跳脱出去以寻找更多的机会。这好比《飞越疯人院》中的病人们,自知无法彻底摆脱医护人员的控制,转而寄希望于院外的世界。《雪》与《飞》相似的地方是,它不怂恿人们正面和制度作对,而是希望人们巧妙地绕开它。这也是为什么《飞》中直接和医院发生冲突的杰克疯了,而印第安酋长却逃了出去。相似的,柯蒂斯的革命失败了,而南宫的炸药虽然引发了雪崩(可看作制度的彻底崩坏,亦可解读为对破坏制度的惩罚),却让尤娜和蒂米活了下来,得以在列车外开始新生活。
影片的结尾,幸存的两人在雪山上发现了一只回头凝望的北极熊,这既是列车外有生物存在的一丝希望,也是对于两人能否继续生存的一丝威胁(毕竟北极熊可能袭击人)。但不论怎样,列车的革命都在此画下了句点,不革命毋宁死,革命之后的他们和观影结束的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是自己的生活。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郑永杰 编辑者:李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