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黑暗的“光明社会”

发布时间:2015-12-13

来源单位: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

     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这种因素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着同样惊人相似的影响,例如极权主义。

     《一九八四》中温斯顿从涌起写日记的冲动开始,他与极权主义的斗争拉开了帷幕。故事中的1984年个人的思想成了一种罪,思想罪——肮脏、龌蹉,冠上一切莫须有的污名,让人觉得无知光荣。温斯顿每次写日记时都觉得下一刻被逮捕,他尤其害怕神出鬼没的孩子,那些被党洗脑,告发父母毫不犹豫的中国红卫兵小将似的“小人物”。认识到一个社会的真面目不是瞬间的事,尤其是自己就出生在泥淖的社会中,进而,这个社会人发现自己生活的社会到处充斥着黑暗、腐朽时,内心的恐惧心理远大于主动反抗的心理。当温斯顿逐渐发现党的黑暗、内部的腐朽、社会的疯狂时,只开始了小小的挣扎。

     他厌恶时刻监视着自己的黑幕;反感仇恨周播放的洗脑影片;在自己的私人空间中写着日记,试图唤回儿时的记忆。后来,他遇上了裘莉亚,一个和他同样厌恶着党的“伙伴”,他们做着党极力反对的放纵性本能,不断激发欲望的产生。在这样一个极权社会,用这种方式反对一种信仰是十分可悲又无奈的事,温斯顿原指望着“无产者”能推翻畸形的社会,但他只能站在一边看着可悲的人们奋斗,他失去了主动斗争的意识。在他与裘莉亚斗争的最后,他们失败了,相互出卖了对方,温斯顿以“他热爱老大哥”结束了一生,结束了《一九八四》。

     温斯顿的结局不代表着畸形社会主义的胜利,极权主义的统治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有像囚徒一样的“傀儡”们;没有真正的信仰,只有虚假的欺骗。当极权主义出现在世上时,它的危害远大于封建专制的危害——权力不是集中于一个人,而是一整个组织,不过这也意味着同一种极权主义无法长久统治一个地区——组织内部的混乱。

     奥威尔的这部政治恐怖寓言小说给了我们极大的警示:极权主义贻害无穷。奥威尔于1948年创作了这部小说,借鉴了苏联的教训: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书中渗透着丝丝反共意识,不,准确来说,是反极权主义。我们无法评价社会主义的完美性,就像我们无法断定资本主义的有害性。当一种意识形态在有心人手中无限制膨胀,逐渐脱离创造者本意时,它所带来的危害总超过益处。这是思想的伟大,也是思想的可怕之处。王小波说,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我从《一九八四》中对这句话读出了新的含义:统治者从来都站在道德的高处,因为道德就是他们定义的。只有深刻的思维才能让人辨明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什么是真正的高尚。

     回顾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无产者的定义是十分狭义的,指的是资本主义工厂中的工人,应该说是工人阶级。苏俄的社会主义,阶级基础是农民阶级,农民,这个被上层阶级剥削压迫了数千年的阶级,他们对于自由、失望难过的态度与只有几百年的历史的工人阶级相比,要消极的多。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和钱财,谁当统治者都可以。没有真正意识到自由的可贵——在思想与身体上,就无法对权力有真正认识,在还未认识到自己拥有权力之前,就将权力送给了“党”。当大多数人的权力上交给一个组织时,就极易形成集权社会,进而发展成极权社会。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
     一如当年惨烈的文革一般,《1984》所描写的情形不会过时,反而要时时警惕,卡扎菲的利比亚,金氏家族的朝鲜,当今世界的独裁国家全是继续着这样的模式。我国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亦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