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定位偶像,何以定位精神偶像。
雷锋摆照被质疑,张海迪宣传被质疑,连鲁迅民族魂的存在意义都被质疑。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中国人的求知真心作用,反而反映了民族劣根性。不能明白自己的所求,把揪到别人的尾巴当做凑热闹玩笑,甚至不惜虚构罪名来制造话题,仅仅是因为怀疑某个人就怀疑某种进步精神的意义,何其可笑。
回归本初,鲁迅精神最动人的部分莫过于它的斗争与牺牲精神。当今中国,文字不缺,缺的是带有民族魂的勇敢文字,那种血与泪的呼吸。鲁迅的作品好比一把尖刀,又似他坚挺的脊梁,直插敌人的心脏,矗立在中国人的心巅。就像毛主席说过的那样,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珍贵的。可贵在哪里?不免提到胡适。不能否认胡适的文章是开风气的,他写新诗,用白话文,在文学改良中功不可没。他也写戏剧,介绍易卜生主义。他编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可惜他的作品有上册没下册,没人拿来作参考。而鲁迅呢?他研究的面的确不宽,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到现在对小说领域仍然是扛鼎之作,其论点、判断、体系,都被后来研究的人作为参考资料。再看人品,胡适显然不如鲁迅有骨气。胡适是自由主义者,他有自由的思想,但却过于与官府靠近。1946年,胡适与蒋介石走得比较近,国民大会上,他有了重要的地位。而鲁迅不同,他敢于站出来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他忠于自己。这样的事实不免让我想到我们恰似与在支持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伪道士,打击坚毅与民族希望。
我们生活在这个无比虚荣烦躁的时代,我们处于一个泡沫感制造优越感的环境之中,我们习惯了华而不实的吹嘘。我们甚至会去附和平庸,最后只能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中抱怨命途多舛世态炎凉,变成寄生虫,还义正言辞理所当然。只因我们抛弃光明而选择妒忌,嫉妒他人的每一分成长与强大。甚至傻到去摧毁自己民族的精神脊梁。
片面的中国人,倘若告别单向度思考,倘若学会宽容,倘若眼光坚定头脑清醒,生活或许会变得可爱点。(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赵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