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部存在争议的电影进行任何感性的判断都会显得操之过急,对1998年的《哥斯拉》来说更是如此。爆米花电影控们力挺这部标准流水线上的商业大片,哥斯拉的骨灰粉丝们则对这部片子嗤之以鼻。究其原因,无非是日本的国宝怪兽留洋美国之后有了那么点儿水土不服。不过导演艾默里奇好歹也算讨好了一部分观众,还借着好莱坞的劲风把这只日本人打造的巨兽品牌吹向了全球。

日本制造,美国血统
罗兰·艾默里奇过去20年间拍的10部电影里面,就有4部与自然灾难有关。这个一直对毁灭世界和炸掉白宫有浓厚兴趣的导演被看作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跟大自然相比,人类只是狂妄自大的孙猴子,再狡猾也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所以老罗一再警告我们,别再妄图用那点儿工业水平和科学技术雄心壮志地想要去征服自然,到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在用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弄不好还会被甩一脸耳刮子——这样的主题在艾默里奇的灾难片中频繁出现,先不管表达出来的效果如何,至少人家的出发点是好的。
如果抛开神兽哥斯拉的光环来审视这部电影,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的确是一部水准之上的爆米花商业大片(至少以当时的眼光来看的确如此)。《哥斯拉》在强烈的视觉轰炸和曲折剧情的引导下,一路高潮迭起,更何况它还继承了艾默里奇一贯的主题思考,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细节之处更是能见到导演对一部灾难电影的掌控能力,比如悬念的建置(“只闻其声,不见其身”,导演在电影里反反复复、不下十次地使用了这个梗来渲染哥斯拉的神秘)、视听语言的运用(有一个桥段,是电影镜头顺着布满怪兽脚印的乡间小路逐渐叠化到熙熙攘攘的纽约市街道内,衔接流畅,同时又暗示出这只怪兽正慢慢朝纽约市前进,给这座不夜城蒙上了一层危机感)等等都无可非议。而为了让本土观众接受这部电影,几个主要角色身上更是注入了相当浓郁的美国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气息。
影片后半段(从体育场到布鲁克林大桥)的情节主要是由四位主人公参与推进的,其中除了摄像师这个角色比较鸡肋之外,其他三个人物身上都不同程度地烙下了美式英雄的痕迹。男一号尼克不必说自然是“平民英雄”式的人物,身为生物学家只有他知道怎么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哥斯拉和人类之间的矛盾(当然他的意见别人肯定不会听),纵使面对这只庞然巨兽也能处变不惊,关键时刻还总能想出好点子拯救小伙伴于危难之中。女一号奥黛丽虽没有男主那样的胆识和能力,但她身上承载的是美国人对于实现“美国梦”的希望,这个女人本来孤身跑到纽约来闯荡,就是为了能早日实现自己的记者梦,恰巧哥斯拉事件给了她一个跳板,结局自然是自己顺利勾搭上男主、事业上又上位成功。法国特工菲利普的角色则有点特别,一方面剧情的设定(是法国人做核试验导致哥斯拉出现)决定了他被派来给自己国家擦屁股的尴尬身份,另一方面他又负责“嘲弄”美国人——“你管这叫咖啡?”“不,我管这叫美国。”“我们让法国特工嚼口香糖是为了使他们看起来更像美国人。”等等诸如此类的调侃让人听了会心一笑,但是实际上谁都明白这不过是美国人借着法国人的嘴在自嘲,而自嘲刚好就是美国人喜欢干的事儿。可以说这样的人物设置让美国本土观众很容易就浸入并接受这个日本怪兽的故事,但随之而来的弊端更是显而易见——哥斯拉丢失了自身的原汁原味与背后深刻的含义,变成了一堆仅供快餐消费的符号。

你还我的大怪兽!
说哥斯拉粉丝们对于这部电影抱有一种鄙视的态度一点也不为过,而到了现在,似乎谁都觉得应该在这个话题上掺一脚,以表明自己对日本原版的忠诚之心。但是究竟为什么98版《哥斯拉》会人人喊打呢?
艾默里奇估计怎么也没料到美国人设计出来的新怪兽在外貌协会那儿竟然都过不了关。原版的哥斯拉近似人形,破坏力强,刀枪不入,嘴里还能喷射出高温射线,所向披靡无人可敌。98版的哥斯拉在外形上则彻底沦为了一只毫无特点的恐龙(或者说是巨星蜥蜴);不仅如此,这只恐龙还下蛋生了一堆小恐龙(有抄袭《侏罗纪公园》的嫌疑),严重损害了哥斯拉“仅此一只如假包换”的高贵和神秘感;最令人感到无语的是原本哥斯拉攻守兼备的强悍性在电影里烟消云散,喷射高温射线的能力被剥夺了不说,一遇到人类的攻击就只知道逃跑——看到自己心爱的神兽在这部电影里被无情削弱,哥斯拉粉丝们只能表示抗议。
如果说因为长得丑、能力差这种形而下的理由就被嫌弃,那么影迷们也确实太挑剔了点,只是再去考虑主题思想这种形而上的内容时,会发现98版《哥斯拉》依然不尽如人意。日本原作中渗透全片的严肃、黑暗的风格,和与反战、科技恐惧有关的主题思考并没有在美国版中得到应有的挖掘和延伸(延伸的只有艾默里奇的传统主题观念,毕竟还是和日版的有差距)。更严重的是那些看似增加了电影趣味的美式幽默,在一些哥斯拉死忠粉看来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低级趣味(逗比主持人宁愿用手撑着播新闻也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比身边的女伴矮半截),有些甚至是对这只神兽的亵渎(摄像师惊觉自己要被哥斯拉踩死,后来发现他刚好站在了怪兽的脚趾缝中,捡回一命)。过分注重视觉和剧情上的奇观而疏于主题的探讨,这是这一版电影的死穴。也难怪日本东宝公司到现在都不承认这部电影里的怪兽是哥斯拉——他们给这只恐龙另外取名“吉拉”,给它和日版哥斯拉划了一道分明的界线。
但是,纵使世界上的哥斯拉迷们对这部电影颇有微词,也不能将之一棍子打死,因为如果不是美国版的推波助澜,这只巨兽恐怕到现在都还只是小众文艺青年的心水,永远不可能走向世界。中国许多80、90后记忆中对于哥斯拉的印象就是基于98版《哥斯拉》建立起来的。不过相当一部分中国观众对哥斯拉的印象还似乎都在一个误区里,认为这只大蜥蜴就是真正的哥斯拉本尊,和金刚一样来自美国——还有一些观众提起哥斯拉必先想到奥特曼,然后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一直问“奥特曼怎么还不出来打怪兽……?”虽说日本特摄片(54版的哥斯拉当然也是特摄片,后来的特摄片就逐渐向儿童们开放了)自传入中国以来目标受众就一直定位在小孩子身上,但是不管原作本身拥有怎样的魅力,哥斯拉似乎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一直没能摘下低幼化的标签。好在美国翻拍的第二个版本就将现出庐山真面目,怪兽之王哥斯拉能否重建形象成了最让人卯足了劲儿期待的事。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郑永杰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