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陈若昕:浙江传媒学院2014级经济学专业学生,曾担任校学生会新闻中心新闻采编部副部长、校全媒体中心记者团(原先锋通讯社)记者和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
当陈若昕看见国内外那些无家可归、生活困窘、心灵脆弱的小孩时,她决定将志愿者责任变身为一扇窗,让更多的人透过他们看到另一个世界的风景。于是,她决定走出去,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他们,唤醒正在萌发的内心,真真切切做到了向外诉说“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
陈若昕在叙利亚和Syria ALgad relief foundation负责人合影
家国情怀驻心间 志愿服务方始终
2015年夏天,陈若昕和队长一起带领12人到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昆寨乡永新村火烧寨展开了为期25天的支教活动。她认为:“每一个留守儿童都值得被关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每个支教的志愿者都有责任变身为一扇窗,让更多的小孩透过自身看到另一个世界的风。 ”
周一到周五,在保证日常课程的教学基础上,陈若昕支教一行加上了音体美、手工、舞蹈、书法阅读、摄影分享、想象拓展等趣味课程,让孩子们能够借此促进个性发展;同时,考虑到孩子们大多为留守儿童,父母的保护常年缺席,他们又开设了安全教育和两性教育等课程,希望为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略尽绵薄之力。
陈若昕在毕节支教过程中
每天放学后,他们大手拉小手送孩子们回家,为他们建立起留守儿童数据库;他们捐款购置投影仪和幕布,晚上在操场上给孩子们放电影;举办趣味运动会,跳绳、踩气球、打沙包……周末则带孩子们去爬山、玩游戏、共度美好时光。
因为陈若昕等人的到来,毕节的孩子们拥有了难得的安全感和快乐时光。支教结束后,陈若昕并未就此作罢,而是努力弄清楚留守现象背后的原因。她明白了: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这也为她接下来的志愿活动奠定了基础。
陈若昕和毕节的孩子们在一起
2017年暑假,陈若昕加入Syria ALgad relief foundation成为一名国际志愿者,作为夏学期实践教学内容,不仅让自己在实践中理论知识得到应用,也帮助了需要帮助的叙利亚难民。她放下地域阻隔,克服炎热气候,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走近战争、逃亡、饥饿、灾难,虽萍水之客,仍随缘而予,重情待之。
她说:“只有亲身去到社会另一端,才能理解苦难本身。”她把自己定义为世界公民,遵循信念,迎接挑战。她也希望贡献出自己微小的力量,直接接触这些正在遭受巨大苦难的人们,让流离失所的人感受到另一个传统民族带来的关心和关怀,让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中国,也有人关心着他们的未来。
陈若昕对叙利亚难民儿童开展志愿服务
在安全屋,陈若昕等国际志愿者开始了6周的支援支教活动,开设音乐、绘画和工艺品制作的课程,带他们做益智游戏,教他们唱歌跳舞,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并且学会团队合作。他们还每周三天定期开展对难民家长的培训课,如英语课、瑜伽课、急救训练课等。
纵使生活再艰难,陈若昕接触到的叙利亚难民们无一不是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用勤劳的双手重建起自己的生活。在彼时,安全屋不再起到免费提供帮助的作用,更因为小屋里汇集了如陈若昕一般充满爱心的世界伙伴显得格外温暖,能够放下战乱的担心与紧张好好放松一番。
陈若昕在叙利亚志愿服务现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让她持续成长,她是2017年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第三届“十佳大学生”,荣获2017年浙江高校新闻扶持计划一等奖、三等奖,2017年第四届“光影行止”全国大学生摄影大赛一等奖、2016年度浙江传媒学院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浙江传媒学院第三届英语新闻大赛二等奖等诸多奖项。
陈若昕的表现行动是管理学院院训“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也与经济学系所倡导的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采用大小课结合教学、双语教学拓展国际视野等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为学生搭建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展现平台分不开。
经济学系骨干教师参加经济学专业学术年会研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陈若昕作为一名国际志愿者,不仅用其绵薄之力服务真理和正义,还凭借智慧、勇气与力量对外讲好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好声音,树立了一名中国大学生的正直可贵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