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察觉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去,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时光流逝,无数人儿却好像一事无成,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黑洞
《娱乐至死》中有句关于时间的定义:“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时间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它无情无声地在人们身边流逝,只有滴滴答答的钟表声诉说着,这一分一秒已然离开。
记者以浙江传媒学院学子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在获得的180份有效问卷中,有近77%的人表示在大学相对自由的生活安排下,自己有“浪费”时间的感觉,其中有74%的人把时间花费在了手机电脑的休闲软件上。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人们不断浏览自己未必真正需要的信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不一定获得真正有用的东西。
另外,半数同学认为个人不合理的作息时间和学校一些难以推脱的制度性安排也是透支个人时间的“强盗”,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表达了对“低产出”的社团和社交活动占用时间的无可奈何。

众生众相
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时间管理意识弱、时间管理缺乏科学性和明显的系统规划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价值观以及主观幸福感的树立。
没有合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的同学往往常陷入后悔与忧虑情绪中,但却总是难以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拖延,无法自我约束。18级中文专业的小嘉(化名)便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小嘉表示自己是一个自制力比较差的人,总是在虚度时光,他其实深刻地意识到这点,也曾试图想做出一些改变,但最后都被自己的懒惰打败了。
大学生们究竟过了哪一种生活,都取决于自己选择的生活节奏。17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米泓宇便是时间管理方面的“清流”之一。作为一个热爱体验生活的人,她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综测成绩。然而,她也意识自己大部分时间都被实践占据,影响到了理论知识的积累,于是,她立刻用一些实际行动来改变这种状态,以更好地平衡学习和工作,比如她开始利用别人午休的时候看电影、做作业或处理一些琐事。

何去何从
浙大法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副教授杨吉,同时有着律师、媒体人、作家、访问学者等多重身份,针对学生们如今普遍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时间管理是同学们走上社会,从事职场,在生活中都一直要伴随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规划,明白一天需要做哪些事情;然后,我们需要对时间的规划有一个整体系统的安排,明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并且对事情的主次先后做一个条理的分明。最后是要列时间规划表,确保能有所行动。”

席勒有言道:“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既已知时光正在被“虚度”,且思虑要如何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