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浙传实验室——你未曾了解过的创新力量

发布时间:2018-04-02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设计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这些省级国家级专业大赛的诸多奖项,都被这样一个团队的成员先后拿下,这就是我校的603实验室。

603实验室是一个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课外创新活动基地,目前共有100多名学生常驻实验室开展研究技术和创新创造。这里不限专业、不限年级,为同学们了搭建一个学科融合、以老带新的课外创新实验平台。这个实验室的新人,都是慕名而来。创新实验室正是靠着在学生中的良好口碑,不断发展壮大,令许多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心向往之。

实验研发,我一直在路上

16年互联网+校赛三等奖、16年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设计竞赛移动应用组一等奖、17年浙江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省一等奖、17年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省三等奖、17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于ar和vr融合的瓷砖导购系统”立项、17年“浙报•阿里”极客计划“基于ar和vr融合的瓷砖导购系统”主要参与者、16年由她参与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树袋熊双端互动教学App”正式立项……这满满的荣誉,均被这个叫刘静雅的女孩收入囊中。

问及最初选择实验室的原因时,刘静雅不假思索道:“优秀的人,就应该去优秀的地方!”她笑着说起最初在下定决心要开始加入实验室,准备研发项目的时候,就默默地在心里告诉自己:“只有解决掉每一个难题,克服了每一重困难,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就这样,我不停地努力,不停地收获,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就这样一直激励着我,不懈地奋斗,一步一步坚持着往下走。”刘静雅回忆道。

“世上最重要的事,不是在于我们身处何处,而是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满满信心与正能量的女孩,也会遇上人生的迷茫和困惑。“在加入实验室的一年后,我遇到了未来人生的选择分歧。原本喜爱并渴望走上传媒艺术道路的我,却随着专业学习和实验室项目的研发,逐渐偏向了互联网的大类。”

即使是离自己喜爱的事业渐行渐远,刘静雅也始终不后悔加入实验室:“加入实验室的这三年,虽然付出了很多汗水和时间,但并不觉得失去了什么。”对于她而言,提升了众多的软件应用能力,学到了如何管理时间、统筹项目,学会如何自我约束,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去……这些自己所收获的财富。刘静雅也常说:“随着实验项目的进一步研发,我与团队的每一位组员都在共同成长。从一个懵懂的新人到项目设计经理,再到页面设计,我收获的这些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这也是实验室带给我的礼物。所以,我心甘情愿。”

“大一总在羡慕别人,现在大四的我终于不用再羡慕了”,此刻的刘静雅,仍旧在路上,奋发前行。

再苦再累,也享受其中甘之若饴

实验室方向前端,即“网站的前台部分包括网站的表现层和结构层”,这是17级电子信息工程的刘蔚卫在603实验室里所参与的项目。

提起参与这个实验项目的初衷,刘蔚卫坦言,自己在高中时便已经学习了关于计算机的一些基础课程。现在她想借着大学这个机会,继续深入学习进行理论实践,“我觉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场对前端这一方面的技术需求还是很乐观的。同时这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与我课上学到的东西在逻辑上是有关联的,所以进入实验室学习便给我提供了理论实践的机会,也巩固了学科知识。”除此之外,刘蔚卫也说到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极大考验了团队协作能力、资料搜集整合和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成长帮助。

实验室的枯燥学习生活,和研究需要占用大部分的课余休息时间,刘蔚卫对此也都甘之若饴。

同刘蔚卫一样,侯葳也享受着在实验室学习研究的时间。“当时选择实验室的初衷,最重要就是喜欢实验室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探讨课题,钻研项目,在相互的学习和帮助下为了同一个目标去奋斗,每个人的努力凝聚成整股团队的力量,迸发。这种感觉,真棒!”侯葳说着,自信和朝气映衬着他年轻俊朗的面容。

“实验室每一位成员的思维都非常开阔。我们所做的项目从教育平台、社团管理到医疗养生,再到生活服务大类都广泛涉及,并结合发展前沿的AR、VR等技术去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受科技的力量。我们将成员有目的地划分为几个项目团队,我在其中一个项目组担任项目经理,同时也是团队中的主要技术开发人员”,侯葳介绍道。

对于钻研项目拥有极大兴趣的他,谈起自己在实验室的收获时,很是感激:“在实验室获得的最宝贵的应当是团队管理与合作的经验,也在老师和学长学姐的指导下掌握了更多技术,让我明白技术才是硬道理。”侯葳也补充到,在实验室这个大平台里,自己可以更好接触、研究习得很多的frontier technology,更利于个人未来仕途的发展。

尽管现在的侯葳已经拿到了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三等奖、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获省级三等奖、浙江省多媒体竞赛校级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三等奖等等奖项,但他明确表示:“我绝不会自傲,也永远不会停下步伐,我还要继续奔跑,并且还能做得更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侯葳的座右铭。对于科研,侯葳也坚守着同样的信条:“我们不应该一声不响地苟且忍受,而是要保留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且为之不懈奋斗!”目前准备考研的他,将会继续在这条为技术不停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走去。

亦师亦友,希望你们未来更好

李亮,是603实验室的指导教师。他创办浙江传媒学院603实验室已有10余年,因为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创立了这个实验室,主要进行技术方面的研究。指导过多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大赛、浙江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大赛、浙江省多媒体设计大赛等等。荣获过国家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多项省一等奖,省级及省级以上的奖项百项开外。

实验室的生活学习相较于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李老师表示,目前的教育方式更像针对研究生的教育方式,把研究生时段提前。这种学习方式相比普通的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会更加具体。课堂上大部分会讲一些理论的东西,但真正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上的时候,需要一个平台去练手,而李老师就给大家提供了这个平台。“因为很多的实习工作都是把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操作,学生如果仅仅只局限于课本,没有将理论与实际衔接,到用人单位都会很困惑,而这里的培训就会做一个理论与实际的有效融合”,他补充到。

实验室也有自己的培训体系:高年级学长会告诉低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哪里可能会出现问题;高年级的学长则由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来进行指导。这种培训方式既加快了他们的学习速度,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但许多内容仍然需要学生自己领会、体会。普通学生仅仅是听课完成作业,而实验室的学生得主动去探索、去解决。老师和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只能告诉你该怎么做,而具体操作则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研究。

谈到在实验室学习工作,李老师风趣地说,“做工科就是比较辛苦,但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上学的时候笑毕业就只能哭了。虽然辛苦,但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学生起点就会高一些,可以去阿里巴巴一类有知名度的公司。”李老师最大的期望就是学生能有好的发展,自己已经取得了非常多的奖项,如今更希望学生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仅在项目和工作上认真负责,在日常生活中,李老师也和学生永远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对学生的尊重和负责让他广受同学爱戴,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也会经常回到实验室帮忙。在他心目中,实验室的学生都非常优秀。作为一名合格的实验室成员最重要的是要有团队精神,再就是要有毅力,肯坚持肯探索。他常说:“通过各种项目的历练,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在毕业求职时便具有了优势。”

如今,实验室最近研究的课题有AR和人脸识别等。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同研究AR新技术,开发出多款类似跳一跳、冰壶运动等AR移动端项目。当虹科技提供了人脸识别SDK(软件开发工具包),继而研究开发人脸识别相关应用。现在正在准备2018浙江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大赛以及5月份的国服外包大赛以及浙江省电子商务大赛。

603实验室这种独特的运行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思维和创新的绝佳结合,通过参加竞赛,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于提高自身面向社会的适应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并且实验室研究的项目都是当前最新最热的技术,能帮助实验室更好地与时代接轨。现代社会对新技术应用的供应不求,使新技术研究能为社会推进贡献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