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早早地就在网上流传着,带着几分嘲讽,却又有浓浓的劝诫意味。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待大学生涯的态度,似乎就在被窝和操场的选择间泾渭分明了。这其中,运动会作为大学的秋季盛事之一,不只是一场关于体育竞技的赛事,更是一场意在邀请所有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盛宴,让大学生们在感受运动的魅力之余身体力行地实践与坚持下去。
在浙江传媒学院的桐乡校区,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于10月27日拉开了序幕,精彩的开幕式、激烈的运动赛事在一方小小的操场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操场上一小群人的“狂欢”之外,整个校园安静而空旷,较之平常反而多了几分寂寥。这样的对比禁不住让人思考,运动会还能不能“动”起来?又究竟为谁而“动”呢?

各班运动会参与率较低 ,效果有限
在运动会开始的前一天,记者分组在各种校园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个关于运动会的调查问卷。在138位参与者里,仅有25%的同学表示参加了此届运动会,其中,14、15级学生的运动会参与率竟不到10%。
除此之外,调查问卷还显示:学分是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最大动力。而在那些对学分制度还不够了解的新生报名群体中,参与原因则被大多人勾选了“班级体育委员要求”、“班级指标要求”等选项。

与大多数学生眼中的运动会不同,老师们看到的运动会完全是另一种样子。运动会期间,记者采访了文创学院的程伟老师。在他眼中,运动会起到了“凝人心,聚人气”的作用,在各个班级、各个学院的竞争中增进了学生间的团结。
运动会不过是多了一个假期?
在线下采访中,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对运动会怀有满满的期待,但不同的学生期待运动会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对于喜爱运动的同学们来说,运动会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中,各类高手齐聚赛场,一决高下,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享受着运动的快乐。而对于那些对运动丝毫不感兴趣的同学们来说,运动会则变成了一个“变相的小长假”。周五召开运动会时,各楼的离楼本上已经记录下了趁着这天放假选择出门的学生信息,学生拖着行李箱早早就离开的现象更不少见。而没有选择出门游玩的学生,有些甚至从周四晚上开始便成为了寝室里的“宅男”、“宅女”,将原属于运动的日子,都“献” 给了温暖的被窝。
由调查问卷及采访显示,把运动会当成假期的学生绝不是少数。有75%以上的14级学生表示,曾有过利用运动会度假的行为。
运动会不想“动”,为什么?
记者通过线上数据了解到,因为兴趣原因而拒绝参加运动会的人数占53.3%,还有32.2%的同学则是因为各种其他原因没有参赛。
“我报名了,但后来名单里没有我......”
“我的项目时间有所冲突,只好放弃一个......”
记者同时走访了文创体育部的负责人,从他们那里了解到,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其实是存在一定纰漏的。比如,前期宣传力度的不足、报名工作的疏漏、比赛时间安排上的冲突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同学们报名参加运动会的积极性,给同学们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丧失了参加的运动会的兴趣。

除了运动会相关准备工作的不充分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外,学生自身对于运动会及运动本身的态度也占了很大的因素。14、15级的学生更关注自身未来的发展,忙于实习或考研的他们投诸在校园活动上的注意力本就较少。而基于自身所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学业比体育更重要”是很多受访新生的态度。由于作息不规律、对手机等电子设备沉迷等原因,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的学生对于运动更是不热衷。而大体部的冯老师也指出,因为一些相关体育竞赛知识的欠缺,同学们也许会因为不了解赛制而耽误比赛。
兴趣才是最好的运动推动力
在整理学生对校园运动活动的意见与建议时,记者发现很多同学对强制性运动有抵制心理。16级广告班的唐浩然就对记者说到:“真正运动的人并不会每天花时间限时跑,而是选择完成自己喜欢的运动。”也有学生留言表示“我喜欢慢跑,但学校强制性的限时跑却使我身心俱疲”。

文化创意学院的辅导员程伟则将问题推入更深的层面,与《人类简史》中谈到的”究竟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服了人类”的问题相似,如今,究竟是学生们操控了APP,还是APP制约了学生们?这值得我们反思。同时他认为虽然这种强制性运动可能无法改变学生对于运动的态度,但却真正促使学生们参与运动,因此,就其收获的效果看,类似“运动世界校园“的这类强制性、限时性运动或将成为校园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作为一个传媒院校,学校的运动氛围并没有因为运动会的到来而变得更加浓厚。当然,在这场运动会中,热闹并不是没有的。相比常规体育项目的冷清,趣味运动会显然更“吸睛”。其中,定点投篮、原地垫排球、钻呼啦圈等趣味项目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积极参与。而这些无需花费过多体力的“趣味运动”,从现场轻松的氛围与热闹的喧哗来看,更像是一场关于社交的“趣味活动”。

“社团活动才是真正可以激发学生们的运动兴趣的。”在对文创学院排球队成员的采访中,有一位成员说道,社团作为零基础组织,真的实现了全民运动。它给了大家更多接触和尝试不同运动的机会,在对运动保持新鲜感的同时,同学们可以在这种“寻找”中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来自篮球队的成员说道:“我加入球队的初衷是热爱篮球,篮球于我更像一种社交方式。在球场上和队友一起相互配合赢得一场比赛会非常痛快,有时候在球场下和兴趣相投的朋友一起聊天,甚至不说话也能够感到满足。”
其实,无论是趣味运动会,还是各种体育社团活动,从学生对运动的选择上来看,兴趣才是最终引发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爱上运动的关键因素。
结语:“当脱离家庭的保护圈,我们越来越发现,所谓生活总是平淡,孤独总是如影随形,可当你感到疲惫时去散步,去奔跑,让风与肉身碰撞,你会发现,虽然疼痛是存在的,但心中对生命的热爱是满的。”一位酷爱运动的学生这样谈到运动的意义。一场运动会的确不足以带动所有大学生对运动的热情,但运动会的意义却远不止如此。与其说我们提倡的是运动,不如说我们提倡的是运动本身所代表的,以及能给人带来的那种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运动,动的不仅是身体,且说到底,是为自己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