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中国式拥挤”,不完美的印象

发布时间:2015-04-07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每逢周末和假期,你会惊叹于城市的拥挤——公交车站台像被人群织成的网死死围住,塞满人的地铁像一节节罐头,每个人都是罐头里被挤扁的黄桃。清明时节,大家在计划美好假期的时候是否会避开水泄不通的路途、人头攒动的景点呢?

2012年,我国首次对7座及以下的小型客车免收高速公路费,此政策的出台让有车一族扎堆儿自驾游。这份免费的“午餐”不仅成为民众的“假日盛宴”,还很好地挖掘了国民消费的潜力。而由此造成的高速拥堵、景区爆棚、游客滞留、垃圾满地等现象,已经给许多人留下了不完美的印象。

在欧美国家,似乎从来没有集中放假、扎堆儿旅游这样的情况。从达官贵人、富豪明星到普通百姓、上班平民,基本都是在用自己的年假时间全家出游。他们有的开着房车、游艇到处安营扎寨,有的背着背包,手持地图,随意而行。他们有时选择去其他国家旅游观光,有时选择去家附近风景优美的草地或沙滩晒太阳。然而,相比欧美人的“自由选择意识”,国人好像更爱“跟风出行”。早几年,去西藏旅行的人被看作文艺青年,于是,大批量的“文艺青年”涌向布达拉宫;公路电影盛行、国道骑行风靡,于是国道成为了自行车专用车道。而“西藏游”、“国道行”退烧后,影片、真人秀、微信营销又掀起了各地的旅行热潮。因为《阿凡达》,许多人去张家界寻找奇异的世界;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节目中爸爸与孩子们的旅行地也成为许多人热捧的地方;小岛鼓浪屿从微信朋友圈、各大攻略帖慢慢红火到了现实中,每年的游客量都能创出新高潮……

无论是敦煌“过劳死”的骆驼、高速公路上拥堵的车流,还是庐山景区几十公里道路变成了停车场、近万人因缆车运力有限而深夜被迫滞留华山山顶,都从侧面反映了全社会对“休闲”的饥渴,以及亟待释放的巨大内需潜力。

然而,旅行的路上,我们应当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心怀信仰的善男信女,何不去泰国清迈或是印度,以虔诚的心礼佛,感受苦行僧的情怀;不愿出门的宅男宅女,可以去酒吧或是游乐园,给人生添一些激情;穿梭于各色夜生活的红男绿女,也可以去人烟稀少的田野山村,体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旷。旅行的魅力不在人挤人,不在去长城却看到“长”人,不在去香港韩国满大街购物,更不在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的酒店继续宅着。

实际上,“黄金周”变成“一锅粥”、阳光甚好的周末沦陷为拥挤的人潮,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旅行心态的问题,我们应该去找到与自己契合的旅游路线,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不跟风、不从众、不扎堆儿,找到能与自己深层次交流的旅行同伴,然后,把那个世俗的自己抛下,用心感受,享受陌生与遥远带来的新鲜与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