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你”承包了
“我要让所有人知道,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2014年暑期,这句霸道总裁的鱼塘体宣言爆红网络。若将鱼塘体套用到影视剧领域,我们可以说,近年来,电视荧屏已被各种改编影视剧“承包”了,网络文学改编剧尤甚。事实上,2004年我国便出现了第一部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第一次亲密接触》,自此以后,网络小说改编沉寂了十多年,但却在最近的短短几年里迅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其中90部计划拍成电视剧,24部计划拍成电影,电视剧单集制作成本最高可达500万元。而在“2015最值得期待的电视剧榜单”前十位中,有一大半脱胎于网络小说。

网络文学丰富新颖的题材选择、价廉质优的投资诱惑、活跃的粉丝、强大的市场等等都是促成网络文学和影视联姻的因素。比如,在互联网时代,看着网络小说长大的“90后”“00后”已经逐渐成为影视产品消费的主力军,这就使改编影视剧在还未播出时便有了一批忠实粉丝,使得收视有了基本保障,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同时,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既贴近现实,又能充分满足人们“梦想成真”的愿望,因此以“玛丽苏剧”为首的一部分网络文学改编剧受热捧也是正常现象。
忧喜交加的“影视富矿”
网络小说就像是具有广阔潜力的富矿,有人利用它粗制滥造,掘一时之利;有人凭借它细水流长。对网络文学的疯狂开采,令人喜也令人忧。
不少网络小说作家在与影视公司合作时,都被迫修改剧情和人物设置,以增加看点。有的观众甚至总结出了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套路:找来一部高人气网络小说,请来以“高颜值”著称的演员,不管什么题材都要放大情感波折,情节不够就用MV凑。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刚完结不久的《锦绣缘之华丽冒险》。过时的偶像配置、俗套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老演员”倒退10年的演技使得全剧只剩一副华丽的空壳子。因此,不少原以“新意”“走心”取胜的网络小说,在批量生产的模式下被挤压成了形状相似的偶像剧半成品,观众的新鲜感也透支在这俗套的走向中。有人担忧:眼下对网络文学急功近利的疯狂开采,不但对网络小说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造成极大浪费,甚至反噬着网络文学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影视公司的追捧和广泛商业开发的诱惑使得原本纯粹的网络文学变得浮躁。功利埋葬了最初的创意与生动,迎合市场和粉丝的痕迹越来越重,题材雷同的跟风之作越来越多。
不过,一些优秀剧作仍给了我们信心。《步步惊心》里风云变换的位置、命中注定却又深不可测的生命结局,始终都像个谜一样牢牢抓住观众的思绪;《裸婚时代》里童佳倩和刘易阳真挚感人的爱情至今仍为许多人津津乐道;《甄嬛传》文白相间的对白也无疑是对中国语言魅力的最好代言。
放眼荧屏,从去年取得口碑、收视双丰收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北平无战事》,到如今的《平凡的世界》,电视界越来越呼唤这类主题正能量、拍摄手法符合现代观众心理和欣赏口味的“新正剧”。
总而言之,影视剧不该光靠原著名气招揽看客,沦为一种肤浅的类型。
优质改编影视剧的标准
文学名著的改编向来躲不过“是否忠实于原著”的质问。《平凡的世界》导演毛卫宁称本剧以95%的还原度呈现原著内容,努力营造出一个路遥希望看到的平凡的世界。编剧也袒露改编心声:“改编《平凡的世界》,原则上要对原著怀有敬畏,忠实它的灵魂,不能以改编多少的比例衡量,再大的改动,哪怕是百分之八十,事件和人物、灵魂和文学性都是原著的。”
而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在人物设定上则做了较大改动,然而正式上映的《金陵十三钗》却以强大的力量震撼了原作者严歌苓。严歌苓说:“每个电影从小说被搬上荧幕都是要获得新生命的,完全照着小说来肯定是不行的。”
实际上,对名著剧情改编的比例多少不应成为衡量改编影视剧是否忠实于原著的准绳。作品的旨意是否传达清晰,灵魂是否保留得完整和挖掘得深刻,文本背后的价值是否被挖掘、展现得清晰才应是权衡的标杆。
而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短板多是不够格用这“标杆”。比如穿越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剧曾风靡荧屏,但真正成功的却少之又少。大多影视剧急于赶上“穿越”的大潮流,最终错过了对作品潜在价值观的展现,使得原本的创意,最终沦为千人一面的“言情外衣。
文学和影视的因缘纠葛
诚如国家一级编剧马中骏所言:最纯粹的文学无法影视化,就像最纯粹的影像无法文字化。很多文学作品并不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因为有些文字的内涵未必适合用镜头语言表达。张艺谋说过: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所有的艺术,尤其影视,离不开文学的母体。影视产业真正的发展兴旺必须以文学的发展和兴旺为前提。时代在前进,观众在长进。时间会淘汰糟粕,留下经典。只有树立规范,有文学承担和艺术追求,自我勉励、不断完善,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才能细水长流。
文学和影视要么各自陶醉,互不干扰;要么影视拿出男人的气魄,文学放开女强人的架子,彼此在缘分交汇之时结成眷属。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专题部记者 顾佳静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