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教主黄晓明来到我校宣传其主演的电影《何以笙箫默》,吸引全校同学抢票争先观看。在这万物蓬发的五月,除了《何以》,一大批的青春题材电影,生动而又颇具规模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自从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狂刷七亿多票房,先有《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冲破亿元大关。现在又有根据冯唐小说改编的电影《万物生长》、以“苏有朋导演处女作”作为响亮名号的《左耳》、汇聚了青春影片熟悉面孔的《年少轻狂》等接踵而至,青春剧都快成为类型片中致富的不二法门了,熙熙攘攘,蔚为大观,收割观众,占尽风流。
这些讲述着青年人的故事、以青年观众作为目标群体的影片,其主题基本都是年少时对爱情的追寻,对逝去的疯狂而美好的青春的回忆。而如何体现青春的伤痕?中国的电影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堕胎”。在《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中都有堕胎情节。另外,逃课、喝酒、打架、当众表白,也都是国产青春片常用的元素,而这些电影内容不乏失落与迷乱、压抑与晦暗。
我们正当青春的金色年华,朝气蓬勃。我们应该是对梦想不懈追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所以放眼未来,青春影片,能否给正在经历或刚经历青春时代的群体,更为深刻的观察和触动心扉的价值观引领?
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对恋爱关系的探问并行的,还有对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一系列关系的探问。而这些,都可以成为与爱情并行不悖的推动人物成长的叙事线索,都可成为故事的主要叙事落点,而不是如当下的青春影片,将成长的主题简化为单一的爱情,将专业领域的追寻虚化为爱情故事可有可无的背景。了解青春,不仅是了解青春的惆怅与无奈,也了解青春的美好与思索;延续青春,不是只需要缅怀与追忆,而是更需要肩负起责任与担当。
国外也有青春片潮,但不同于国内把青春片等同于爱情片的模式,国外更流行的概念是“青春+”。好莱坞把青春片加入喜剧、科幻、励志等元素,变得更幽默、惊悚、多元,留住年轻观众。像好莱坞著名影片《歌舞青春》,就将歌舞元素加入到青春的主题上,对主角的要求除了会谈情说爱,还要能歌善舞,造就了扎克·埃夫隆和凡妮莎·哈金斯等几位著名的青春偶像。《分歧者》《安德的游戏》系列两部影片都以未来作为背景,融入的科幻元素与主人公的成长相结合。《冰雪公主》讲述一个花滑女孩的成长,因为将运动中拼搏坚持的精神注入到电影中,使青春之余更加励志。
或许只有在经历了一个纯粹的青春片消费高峰之后,我们才可以期待国产青春片出现一些不一样的表现手法。而作为当代青年中拥有话语权以及专业表达能力的影视创作者,他们在自身以偶像、以明星、以名人等种种身份,凝聚了无数青年观众关注的目光的同时,理应拥有更多的担当、更大的魄力,去超越时代、反思时代,引领青年人的价值观。
文章作者:丁淑婧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