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生活在城市的人都会有那么一种体验,当我们十万火急希望在路上拦截下一辆出租车的时候,往往遇到的都是那一辆辆车的不屑一顾,而或许你侥幸打到车的时候,司机首先要问你去哪里,然后报个高价,最后,牛逼哄哄的说:“不拉”。又或者当你来到地铁口,看到门口排列有序的出租车,可司机却把你们当货物一样撩在车上,等着车上挤不上人了再开走。
而这个时候打车软件应运而生。这种应用被开发出来的目的应该是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快速的贴心的专业的打车体验,同时一定程度上来津贴司机。但是,打车软件市场的混乱,反而致使了消费者打车的困难。对于出租车行业而言,这几年更是多事之秋。
在类似滴滴这样打车软件进入市场的时候,出租车行业拥抱互联网巨头们的投资,通过一种全新的网络的方式,更快速优惠的服务,让消费者和司机们同时受益。可人心不足蛇吞象,人还是难以完全抵制住利益的诱惑,打车软件的出现同时也造成了出租车行业的混乱。抢单、拼客,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反而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打车软件的优势和劣汰这样的两个极端同时并存着。
但是当之后,专车服务逐渐兴起,这让出租车行业倍受威胁。专车服务的数量较出租车相对小了许多,但它所提供的快速贴心专业的服务,确是出租车无法带来的。尤其是当想uber这样的软件进入中国市场以后。
相比于滴滴这样的打车软件,uber是相对小众的一种打车方式,它的定义一直是“为乘客提供一种高端和私人的出行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它会比传统的出行方式更为优雅舒适。
比如说拒载。Uber 是用自动化的规则配合经济杠杆解决拒载的。uber有高接单率的奖励,而接单之前,司机是不知道目的地的。奖励会鼓励司机最快时间把最近的单接了。uber 同时还有高评价奖励,uber给一分评价,司机会损失高额奖励。但高峰时段uber 也会提价鼓励司机。像在杭州北京这样的城市里面,根据调查,uber的拒载是几乎不会出现的,如果因为拒载被打上低分这算是的往往是司机的利益,这和传统的投诉方式完全不一样,不处于一种级别,却是可以实实在在有效管理到整个运营模式的。
其次是运营理念上的差距。譬如uber拼车服务,网上不少人会提到这样一种变化,许多开私家车上班的白领借助这一服务获得收益,而无车族的白领也因此提升了出行效率,一种新的社交关系正在成长。我们能够享受到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快速的贴心的专业的打车体验,而并不是像传统打车和打车软件那样,被当做商品一样随意地撩上车。
但是像uber这样的打车软件,在市场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一点,有不少资料对此作了梳理,提到大致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它与政策层面的分歧,传统出租车行业有一套运营规则和管理规范,而Uber服务的兴起暴露了管理真空,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法律上,基本堵死了像uber这样个人从事道路客运的可能,
第二点,传统出租车行业制造的压力,Uber抢占了出租车市场,这必然会引发双方的矛盾,而利益之争新生的事物怎么可能去抵抗一个早就存在了的庞大的“利益集团”的排斥。这同时也堵死了它发展的可能。
Uber广州被查后,传统出租车司机们终于出了一口怨气,但这显然并不是消费者所想看到的,消费者希望的是如何去解决自己的出行问题,而并非发现问题。
在这几年的出租车行业的变化来看,暴露出来的是全新运营模式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如何去解决这是个问题。而最近uber事件的背后,一个较为优越体验方式背后展现出来的,更是将是管理法案优化的问题。政府究竟是让服务质量并不理想的出租车公司在竞争中落败,还是给予更好的服务?是更强地运用社会资源亦或是规范私家车运营带来的税收?
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利发声去要求一个更合理的服务。
而作为政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合理的管制,让混乱的市场变得合理。打车服务向左向右,还是要看政府如何发挥。
文章作者:范嘉宁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