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微信被广泛的受众群体所喜爱,在其不断发展而欲接近巅峰之时,其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眼下的微信,简直风头两无,自然也难逃商业捆绑的命运。一种“僵尸关系”就产生于大多数人的朋友圈,并且不被激活。看似你有众多好友或者关系,但大多数都没有互动。各种微信营销的培训、讲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人试图将微信的每一个边边角角当我们越来越疲惫于应对微信上与我无关但又“被迫要看”的信息时,当微信越来越成为职业社交、工作范畴、营销的工具时;当原本亲朋好友的生活体悟被所谓的高档奢侈品、彩妆化妆品所刷屏的时候,你是否内心也存有深深的无奈,并抱怨上一句我也是醉了?
于是,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交圈子最终形成了两种关系:一种是真实存下的强关系社交圈子;另一种是基于某种利益需求临时搭建的弱关系。而微信用于工作交流、职业圈子社交、营销推广等方面的需求越多,弱关系圈子占据的比例就会越大,人们愈加疲于应对这些扑面而来的表面工程,导致出现微信内容的泡沫化。
首先是以利益需求为基础的“临时社交关系”,最易成为僵尸关系。如果僵尸用户是代表微博上大量不活跃,沉默的用户的话,那么把僵尸关系形容在微信上临时搭建起来的社交关系似乎也很贴切。这种关系并不是由真实朋友引发,并多半带有一定需求。这种需求 发生之时就会激活,一旦达成,社会关系便会逐渐淡化,甚至重新归于陌生人行列。正如一种临时默许的“交流契约'.当这种积存于微信之上的僵尸关系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信息冗余鸡肋越来越严重之时,我们的承受力便要报警了。
其次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情感,只有真实情景下的交流和维护才能让我们促进社交关系的增强。所以,对于微信上多数临时搭建的弱关系,只有不断地有机会或创造机会进行真正的交流,那这种关系才可能更加紧密,共鸣越多,才会产生情感因素。反之于微信而言,这种临时社交关系不能有一定的升华和延续性,便也就面临淡化的危机。我们无法真实的了解对方,如果又不存在接触机会,便无法感知全貌,于是更不愿表露自我。这种利益社交关系只有在利益需求发生之时被最大限度的激活,互动关系的长期维系愈加不堪,最终导致临时社交关系会逐渐淡化、活跃度下降,甚至越来越沉默。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移动网络社交工具,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人际间的支持,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但是请大众理性看待朋友圈,不要过度沉迷。 由于微信朋友圈的粘性减弱,多数人成为孤独的表演。我们更应要做的是加深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维护好线下生活的朋友圈。同时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强化对在微信社交网络当中扮演代购、营销角色的监管监察,避免虚假信息传播,保障好人民最本的利益。
刷屏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少;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这种虚幻飘渺的利益需求使得更多的朋友圈状态成为人们职业生存、发展、营销等的工具时,“圈子”里的沉默是必然要发生的。每个人站在舞台中央,却不知观众是谁,面目如何。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如此多的“好友”出现,却不知道这些好友怎样,该如何互动了解。当你的热情散去,朋友圈又会怎样呢?谁又和你是沉默的“僵尸关系”?
文章作者:于馨然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