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在朋友圈卖东西,我的一个朋友,使用自己代理的面膜而严重过敏,满脸疹子还在极力向大家推销。”浙江传媒学院的于为同学如是说。
近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火”起来的微商,由于售卖假货、滥用转账生成器等新闻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微商遭遇信任滑铁卢
4月中旬,包括《法制晚报》、新华网、光明网和网易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相继刊文或转载相关文章,称“微信对话转账生成器”、“支付宝转账生成器”在微商卖家中大肆横行,以此作为营销手段骗取消费者信任。据了解,“微信对话转账生成器”是一种专门用来制作假转账记录的软件,基于此类软件,支付宝的转帐截图的金额、时间以及运营商等信息可以被任意设置,商家由此捏造出“加入微商,月入几万”的假消息博人眼球,疯狂发展下线。消息披露之后,许多公众号开始推文,揭露朋友圈卖家的种种罪行,人们对微商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基于此,记者于两周前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份有关微商的问卷,截至发稿前,共收到全国27个省份的有效答卷176份。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朋友圈里卖东西是对好友关系的一种消耗,而有近一半的人对微商持乐观态度,认为大学生微商可以获得一定锻炼;同时,认为微商是传销、不是传销或说不清的几乎各占1/3。

乱象丛生的微商
困扰微商的不只有信任危机。自称思埠总代的辰昌经常会在朋友圈发一些面膜以及其他化妆品的销售信息,此外,他还在朋友圈招收微商代理,“目前我的收入主要来自下线代理,零售只占4成。”辰昌向记者吐露新声,他还提到曾经有一次下家交了钱,上家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中国计量学院的张明同学也在一个月前也加入了微商的行列,看到陌生人在朋友圈里招代理,他就抱着想赚点钱的想法代理“神皂”,目前通过代理消化的商品高达九成,而且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它微商也是传销,但是我觉得能赚到钱就够了。”
并不是所有参与到微商的人都能小赚一笔,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陈雲每天都坚持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发代购信息,然而至今为止从未卖出一件商品,并表示“真是心灰意冷,将不再继续刷屏”。
除此以外,还有些人在社交软件上代购海外商品,或者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就如日本商品代购于为同学一样,起初,为了自己买东西方便,就拉拢周围同学一起淘货,一来让大家平摊运费各取所需,二来自己也能从其中赚点生活费。现在,于为同学决定退出,在他看来海外代购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并且过程太辛苦。他对发展上下线的微商模式深恶痛绝,他说:“我还有一个初中同学做微商,卖瘦身梅,结果那其实是泻药泡的青梅,也就是这一类人让所有在朋友圈里卖东西的人背了黑锅。”
各种各样的问题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微商:在代理模式下,上级代理过度依赖下级消化商品,导致自身发展畸形;由于没有有效的管理体系,买卖双方的利益都有可能受到侵害;商品良莠不齐,某些以次充好、谋取暴力的商品抹黑了整个市场。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赚钱的卖家还是暂无获利的卖家,都处在尴尬的境地。
到底该不该在朋友圈卖东西
微博、微信这类软件具有一定的私人性甚至是私密性,我们也看到微商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那是不是就不应该在朋友圈里卖东西呢?记者咨询了浙江传媒学院《经济学原理》授课教师丘萍一,她认为既然淘宝可以买卖,一般软件也可以,增加竞争是好事,还可以丰富朋友圈的话题,单纯的个体的没有上下线组织的微商不是传销。她还建议,在朋友圈卖东西的行为能健康发展离不开软件公司本身,应该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能拥有一套信用评价体系,使之体验更佳。这样的话,经营良好的微商还可以被点赞,不是更好吗?
个人性质的买卖行为并没有错,当下各方也应当积极寻找对策,在不影响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下谋求合理利润,就如有被调查者这样说到:没人会剥夺你做或者不做微商的权利,但如果干上了这个行当,也要对这个行业保持起码的尊重。不要坑蒙拐骗,粗制滥造,制造没必要的噱头,坑你的亲友——起初最支持你的人。
(为保护隐私,文章中提到的所有姓名均为化名)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专题部记者 李志鹏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