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场别离,盛大的别离。长亭连短亭,儿女共沾巾。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急。孤帆远影碧空尽。”和着乐团的现场演奏,演员黄晓明在浙江传媒学院的电影版《何以笙箫默》见面会现场轻声唱起了这首由高晓松和尹约共同的填词的电影同名主题曲《何以笙箫默》。现场观众沉醉其中,沉醉在黄晓明的颜下,沉醉在词曲声营造的青春回忆中。
自《那些年》、《致青春》大获成功后,国产电影市场上似乎多了一种类型片——青春片。越来越多的青春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以其与生俱来的原著粉群体与强大的明星粉丝群体在电影院吸金无数。套用电影《左耳》的一句经典台词来说,即使这类“青春片”动不动便上演劈腿、堕胎、出国分离、爱情败给现实的戏码,但上帝作证,它们还是在票房上常常大获全胜的“好电影”。青春电影票房屡屡创佳绩自然也是近两年来青春片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即便人们已经开始吐槽这些青春片的繁多与雷同,却依然会走进电影院,随着演员和剧情被感动得涕泗横流?
回到见面会现场,一位坐在第一排的黄晓明粉丝团的女生说:“我喜欢黄晓明有五年了,这一次他刚好来杭州,我赶来见他。”她紧随黄晓明身影的眼神似乎在传递一种纯粹。还有一位设计了本次活动粉丝服的女生说:“我是从《大汉天子》的时候开始喜欢他的,应该有九年多了吧。最早喜欢他是觉得他的眼睛特别有戏,现在觉得他的眼睛有电,不敢直视。他人很好,很优秀,这鼓励我去变得更好,才配得上喜欢他,他是我看齐的一个目标。”有人说粉丝的喜欢是世界上最不势利的一种喜欢,无关名声、地位、财富,只关于那个人本身。所以不要轻易吐槽粉丝的狂热,他们有一种“我从远方赶来,只为赴你一面之约”的纯粹喜欢,你我都曾有这样的阶段。而更可贵的是这两位女生的共同特点——喜欢一位偶像长达数年,数年不变。这数年之中便有他们最珍贵的青春时期。
回想一下,随着90后的渐渐长大,我们的偶像是不是也渐渐远离了他们的青春,走入了人生的下一阶段?周杰伦结婚了,王力宏结婚了,古巨基结婚了;谢楠生孩子了,戚薇生孩子了,连少女大幂幂也生孩子了;赵薇从演员跻身导演,苏有朋从演员跻身导演,黄晓明也在这次见面会的群访现场透露有过做导演的想法……结婚、生子、开事业的新领域,偶像明星们似乎都在用自己的生活告诉一路关注他们的90后,我们都老了,你们也长大了。
于是,青春片就这么出现了,带着回忆的使命,让终将告别青春的我们在影院抓住青春的尾巴哭着不放手,演绎一段“儿女共沾巾”。与其说我们被影片感动,不如说是我们自己感动了自己,逝去的岂止是一段岁月,那是我唤不回的青春啊。在它接近尾声的时候,就让我们再矫情一回吧。
粉丝也有着类似的心情。追星追到以好几年计数时,似乎就可以追出一种情怀了。所以当周杰伦结婚生子的消息传出,网友们评论得最多是“自己的消息”——“那年我们一起听杰伦,如今杰伦找到了他的可爱女人,我们却分开了”、“那时候我狂热地收集与他有关的一切东西,唱片、杂志、贴画,只要有他我必定买,现在我似乎已经过了疯狂追星的年纪,可是听到他结婚的消息,我却开始惋惜自己的过去。”
青春片有它的一席之地,源于每个人都有的青春记忆,粉丝们追着偶像不放弃,单纯到就是“喜欢”那么干净。电影里,我们都在经历亦真亦假的青春,现实中,我们用整个青春完成一种毫无理由的崇拜与欢喜。而狂欢得再尽兴,我们也终将别离,这是人们所有悲欢的根本来源——生之狂喜无论如何也抵不过死之无可奈何。除了苦等那一场盛大的别离,好在我们可以找到引领我们回溯过往岁月的东西,青春片是如此,偶像亦如此,这是寄托的意义。
台上,黄晓明不老的面孔依旧英俊,却哼唱着“衰老的别离”。“晚来秋风起,谁解凭栏意。既然楚天阔,何以笙箫默。此情更与谁人说。”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朱登辉 图片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郭金灿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