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前央视台长胡占凡先生来到浙江传媒学院主讲了关于“媒体的交流与融合”的讲座。讲座现场可谓座无虚席,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背景现状见趋势
胡占凡以自己的一次经历作为讲座的开场:他曾在乘坐高铁时穿过了四五个车厢,当时所有人都在等着开车,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玩手机和平板,看书和看报纸的人寥寥无几。
这番话引起了台下不少同学的共鸣,人们每天都在见证着新媒体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且迅速占领了大众的生活。
胡占凡话锋一转摆清了自己的立场,他说:“虽然媒体融合这个概念现在经常被提出,但是在中国现在来说仅仅是课题,所有的媒体目前都没有办法完全融合。距离到他真的实现还需要一段的距离。”整个中国当下的环境下对这个全新的领域还尚在探索阶段,能够以怎样的方式解决对每个人每家媒体来说都只是可能的尝试。
随后胡占凡就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传统媒体在日益下滑,但新媒体的境遇也并非同预想的那般美好,新媒体的功能和种类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他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他们之间是此消彼长动态发展但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虽然传统媒体的不可抑制的衰落令人惋惜,但是它的内容还会以新的形式出现。
三大问题现真知
对于以上趋势,胡占凡先生分三块进行了详解。在第一个大问题中他指出了中国现在媒体融合的三阶段,分别是:传统媒体自己组建新媒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以及媒体融合。
而我国的媒体融合目前正处于最后一个阶段的起始阶段。除此之外,胡台长还讲解了媒体融合需要的八方面,辨别融合与否的两大特征以及需要处理的五组关系,详细的阐述了目前媒体融合的背景。
第二个大问题是媒体融合的现状和趋势,以及为什么要融合。在这个问题中他讲述了受众媒体的需求转变,其可以归结为受众群体的多样化,使得他们的需要更加丰富。且现在的观众不再满足简单的接受信息,是尝试掌握话语权,渴望在新闻评论中出现自己的声音。
在分析后,胡占凡继续延伸分析了国内外目前媒体融合的趋势,通过国内外媒体的对比,引入了大量关于“纽约时报”“每日电视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近两年的新变化的例子,条理清晰的叙述后不失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个问题中胡台长主要讲述了媒体融合倾向性的问题。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建立跨媒体一体化采编体系,建立多媒体产品集群,先进的技术支撑系统,建立跨媒体的多屏传播平台,建立市场化的产业经营模式等手段,打破现有的体制机制,进行一次破坏式创新。
提问答疑结尾声
胡占凡最后就在场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他十分亲切,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所有问题。并指出要想在当下甚至是未来的传媒市场脱颖而出必须兼备各方面的技能,并且不能只局限在本专业中,要尝试打破束缚和限制。例如主持人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型的只会念稿子,不会采访和提问。
虽然媒体融合是一个最近不断被提起的名词,然而身处校园之内的学子对它真正的了解仍然不足。对于学子而言,胡占凡先生一番精彩的演讲不仅是别开生面的一课,更补上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知识空白。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刘亚琼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