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至12月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刚在离我们学校不远的乌镇召开。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也强调要实施“互联网+”计划。这种种现象无一不在预示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那么“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呢?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发展计划。“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而创新就是这其中的关键,通俗地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即利用信息通用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有六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二是创新驱动,三是重塑结构,四是尊重人性,五是开放生态,六是链接一切。从这六大特征就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其对中国的社会,对人民的生活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和青春的激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互联网+”的创业大军。可是“互联网+”对中国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想要清楚“互联网+”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首先,就要清楚中国的国情是什么。中国虽已是现今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是一个处于发展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没有美国那样先进的信息技术,也没有德国那般雄厚的工业基础,中国有的就是广泛的群众基础。所谓群众基础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行“互联网+”创业。二是人多市场大。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就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当前中国的经济所处于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互联网+”的创新方式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机遇促使我国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增强我国产业实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的逐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大的优势就可以充分体现,我国广大的市场背景为这些“互联网+”的新型产业提供了更好地生存空间,有更多的机会成长壮大,推进国家经济发展。
当然,“互联网+”的意义也不只于推动国民经济改革。“互联网+”也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惠及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互联网+”可以通过互联网能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处理的特点,减少生产到消费这一过程中一些繁杂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将公共资源更多的分配到有需求的地方。例如将医疗资源、教育资源进行互联网化,打破地域限制。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送至偏远地区的孩子那里,让他们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又或是人们可以通过线上诊疗进行就医,提高就医效率,节约公共资源,为民众节省了时间,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提供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另外,除了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本身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从自身特点出发也会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切入点。信息经济的受众越大,成本越低,促进需要更多的人的加入,逐步成为大众服务,促进普惠社会建设,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从而改善我国贫富差距巨大的现状。
“一个硬币总有两个面。”“互联网+”也并是完全有利的。因变革速度之快和资源的不确定性,暂时很难找到对互联网进行有效控制的路径,造成互联网在为国家带来极大的商业进步和社会空间开放的同时,也在造成新的混乱和遭遇更具技巧性的管制。所以要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更好发展,我们一要加强与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营造包容有序的监管环境,制定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战略,促进互联网在政策方面也能与传统行业进行充分对接,在鼓励创新原则下逐步完善和规范新的生产服务方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予新事物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互联网+”对中国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成为成就中国经济发展之路,还需全社会的努力和配合。
文章作者:邹萌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