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9:00,在文学院101影音教室,两场讲座联袂迎来开学的第一天。讲座由浙江传媒学院教务处主办,杨向荣教授主持,文学院院长张邦卫、副院长赵思运、俞春放和其他老师莅临现场观摩交流。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的河海大学易前良教授,首讲“互联网时代影视内容的IP化”。从“什么是IP化”、“以中国当今现状为什么会出现IP化”和“怎样理解IP化”三大方面,易教授结合时政,高瞻远瞩,眼光犀利地指出当今社会存在的热点现象和背后实质。

浙江传媒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网络文学创作优势,借此,易前良教授以网络文学的发展为例,深入浅出阐述讲座主题。他认为,IP是知识产权,与互联网紧密相关。影视内容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上游是网络文学,中游是IP开发,如电影、电视剧、网剧等;下游则是手游、动漫和实体产品。IP化即把某一知识创意“物尽其用”。随着网络主体不断发展、国家加大监管力度和各种机构、资本竞争激烈,IP化应运而生。易教授谈到,不能隔离开来看待文化问题,文化始终与经济、政治休戚相关。不能忽视IP热带来的文化泡沫,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适度才是最好的状态。

相较网络文学的通俗易懂,精英文学贵在耐人寻味。同样来自南京大学的翟业军副教授,和在场各位探讨的是“从《受戒》看汪曾祺创作心理”。翟教授从三个角度证明《受戒》的内容不真实。汪曾祺先生命运多舛,随不尽人意的“遇”而无可奈何“安”,却在《受戒》中得到夸张地粉饰。翟业军副教授以鲁迅先生临去世之前的一段创作经历类比,说明汪曾祺先生之所以在当时逆文学潮流而行,是因为历经生死后存留下来对世界的温情。翟教授详细解剖文本,贯穿作者生平文集,见解独到地总结出汪曾祺先生的创作风格,全场氛围浓厚。

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里,两位主讲人与杨向荣教授一起继续深度挖掘当前文学现象,还对当下普遍存在的“眼球经济”发表真知灼见。面对学生的援疑质理,教授们一一耐心解答,与同学们共同探讨。
讲座在热烈的问答气氛中圆满结束。把握雅与俗之度,在IP热的文化泡沫中看得更远,无论对于文学欣赏者还是创作者,都显得尤为重要。文学院关注传媒学子的创作发展,两场联袂带来的讲座,为在场学生拓宽眼下世界,行走未来道路提供了良多裨益。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