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一心成长就好,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发布时间:2017-06-06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希望你们少听过来人的意见,希望你们能够享受自己独立的人生,做一个独立的人。”这是一位优秀毕业生给还在校园读书的学弟学妹们的一条建议。她叫武扬凡,来自文化创意学院13公共关系学,是全媒体中心电视台的副总监,她和每一个来到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生一样,心里有个小小的传媒梦想。

“因为有他的陪伴,我爱上了电视台”

她是一个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大二上学期进入电视台成为新闻部的一名记者,并尝试出镜;大二下学期开始做节目,在当时的台长孙文龙学长的带领和指导下,制作了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第一档校园综艺节目---巨乐部,由此和电视台结下了不解之缘。武扬凡最想感谢的是她的孙文龙学长,第一次接触电视台,和所有人一样懵懵懂懂,感谢孙文龙学长给她上课,教给她基本的记者采访步骤、抓要点的方法以及写作上的技巧;第一次启动学校的演播厅录节目,让她更加明白自己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关于这个“第一次”难忘的经历,她回忆道:“因为非常珍惜演播厅的机会,我们那天从中午一点到晚上十点整整录了九个小时,一共三场,但是中间一次导出的时候发现我们的节目只有视频没有声音,因为工作量的庞大加上时间紧迫,当时感觉有些崩溃,幸好我们后期人员和技术台柱子足够强大,加上孙文龙学长的细心安慰,我们做出即时调整最后录好了音频。”也是这次经历让武扬凡更加热爱电视台这个大家庭, 这里有优秀体贴的学长、志同道合的同伴、温暖和谐的氛围、难忘宝贵的经历,更有自己热爱的“生活的意义”。

“媒体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它能让很多普通的人变得闪亮”

大三的时候武扬凡成为了电视台的副总监,也见证了全媒体中心的融合。作为全媒体中心第一届优秀毕业生成员,她给出自己的看法:“电台、电视台、先锋通讯社都是分别通过声音、画面、文字这些不同的介质对同一件事进行表达,媒介融合有利于资源共享渠道共通,而且每个渠道会继续发挥自己独有的特色,比如电视台就会坚持对新闻事件独有的画面感,而且后期的制作也具有挑战性,对性格是一种磨练。总之,我觉得媒介融合是一件符合时代潮流的事情。”大学四年的校园媒体工作最大的意义就是更好的塑造了武扬凡,她写的每一份新闻稿件、她做的每一次节目策划,对她来说都是一次次成长的见证,一种身份的肯定。当然,她最珍惜的是收获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一群共同进步的好朋友,一个温暖的“亲哥哥”孙文龙学长。

“对于生活和未来,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就业、考研、出国,这是每个面临毕业的大三学子要决定的事情。在这种决定上,武扬凡暂时陷入了一段迷茫期。身边大多数人对她说,在传媒行业继续学习方面的深造并无太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实践以及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她很纠结,一边是优秀的个人履历带给她的一个不错的实习机会,一边是自己想要有一个综合类大学的体验,两者权衡之下,她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考研。“未来这种东西随时都在变的,我也不确定自己未来究竟是哪一方面,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必恐慌每一天都不一样的未来,你只要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就足够了。”武扬凡这样向我们分享她对未来的看法。她对未来的规划是35岁退休,经济条件基本满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比如去喜欢的地方开民宿,她向我们打趣道:“我希望自己生活在别处,也不是像旅游的那种生活,其实是居无定所,这点不适用于常规思想请大家不要学我。”

“我很庆幸能够来到浙传,我很庆幸能够遇见你们,你们应该懂我说的就是你们”武扬凡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大学生活。她是一个完全没有被物化的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姑娘,未来不管去到哪里,都会带上自己的小确幸,酷酷地简单生活着。

记者手记:

武扬凡的声音,清丽中透着一份坚定。独立、坚强,是她常提到的两个词,她用这两个词讲述自己在全媒体中心的成长经历,讲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透过手机听筒,我们似乎看到了她坚定自信的模样。也希望这个从全媒体中心成长起来的姑娘,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也能更加独立地闪亮。

文章作者:吴彩伊、张蕊 图片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编辑者:毕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