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为信任疗伤

发布时间:2015-04-27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我不知道,查理今天的缄默是对还是错,但我可以告诉你,他决不会出卖别人以求前程。而这,朋友们,就叫正直,也叫勇气,那才是领袖的要件!”这是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男主弗兰克上校为周末学生助理査理辩护时的一句台词。谁能想到,与之相反的一幕在现实生活中赫然上演。

前些日子,著名主持人毕福剑遭遇“告密”打击。这起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告密者”的强烈愤慨,有网友调侃:“吃个饭也有人处心积虑把自己往火坑里推,这岂不是让我等吃货从此患上‘饭局恐惧症’吗?”霎时间,“告密”“背叛”“出卖”等词绷紧了不少人的神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重回公众视野。

“信任危机”不是现代社会的新词,这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艰辛之路,连接着古往今朝。在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的封建时代,君臣关系一直是如履薄冰。“忠诚”和“提拔”是君臣间信任的主要表现形式,臣子忠诚的代价有时是背负狡兔死走狗烹、能够共患难却不能同享福的结局,而君王的过度信任又容易养虎为患,使得小人得志、奸佞当道。在现代,新媒体时代来临,互联网将我们浓缩进“地球村”。当地缘关系被打散,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困在笼子里的我们活跃在陌生的圈子里,熟人之间的信任时常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而不是长期相处而了解品格的情感基础上。猜忌、防备、自保自利是人之本性,而当人们处于特殊位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微妙和紧张,人心就会变得格外敏感。所以,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有风险,它需要代价,需要勇气,需要胆量。

中国社会是情理法的人情社会,侧重的是私交的直接信任。相比崇尚理性、公私分明的西方,中国人常常苦于情面关系不好拒绝熟人请求。于是,“杀熟”在今天有机可乘,成为了一种流行。熟人意味着信任、了解、知根知底,而有人竟利用这份信任“杀熟”,这给人情、乡情、友情都带来了极大冲击。

当信任被利用,信任他人就变得越发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时,坑蒙拐骗掳走的不只是钱财,更是人们对人际信任的信心和勇气。如今,人们对信任的信心虽能来自契约和制度的约束——当确信背弃信任的行为会受到惩罚,人们就愿意进行交换行为,但这种信任机制治标不治本。或许通过制度,某些欺骗行为能够得到制止,但人们心中关于信任的阴影并未被驱走——我们不是在信任彼此,而是迷信着某种带有惩罚力的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崇尚贵和尚中、谦和好礼、诚实守信、修己慎独、见利思义,这些文化内涵在当今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依然需要成为现代人的精神脊梁。这是个开放自由、崇尚释放个体价值的时代,但我们不能让“够自我”的率真演变成“只有我”的自私自利。让陌生的圈子变得温暖起来,让“熟人”的情谊多些坦诚少些客套,如果人人都坚定地驻足在信任边上,真心地企盼信任,努力地抓住信任,信任的伤口定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