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江干区的一处别致的居民区中,平时安静的小楼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学生们在小楼中忙上忙下,在这样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这一抹红,就像一股暖流,包围着这幢素净的小楼。
11月30日,杭州下着雨,空气中透着降温的预兆。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并没有贪恋暖暖的被窝,反而早早的在校门口集合,准备前往位于江干区的滨江老人公寓,看望在那里生活的爷爷奶奶们,这也是他们“老人关怀月”的第一次活动。他们带了水果和乐器,一行人兴致勃勃地向目的地进发。一路上志愿者们还三三两两凑在一起研究着要为老人们表演些什么节目。

据悉,'老人关怀月活动'是电子信息学院暖冬行动的后续活动之一,在此次活动中,他们共联系了7所大学,5所老人公寓进行服务。而这次要去到的滨江老年公寓,始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隶属于江滨区民政局,现在有一百余人在此居住,其中大部分老年人是这里的长期住户。
将近四十分钟的车程,又步行了十多分钟,志愿者们终于找到了包围在高楼中的滨江老年公寓。公寓整体呈口字形,三层楼高。走进老年公寓,为了不影响老人们的休息,志愿者们被要求保持安静。之后,志愿者们被分为几个以两三人为单位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给一个房间的老人表演节目。
沈阿英老奶奶今年78岁,听力和视力都不错,头上白发也不多,沈奶奶拉着志愿者的手笑得合不拢嘴,笑着道“你们来我高兴啊。”奶奶是杭州本地人,曾经是一位军嫂,“我年轻的时候我的丈夫在厦门当兵,我就跟他在厦门呆了六年。”一位志愿者跟她说自己去厦门旅游的事,奶奶还能记得鼓浪屿是好玩的地方。问到奶奶还想去哪里玩的时候,奶奶还仔细的想了一想,说道:“我还想去外国看看,但我也走不动了。“沈奶奶是这个老年公寓里为数不多的能够读书识字的老人,奶奶自豪的说:“我念过书的,上到初二我爸爸就不让我念了。但我喜欢学习,我也爱看书,喜欢武侠,看金庸写的书。”但是当谈到自己家里的事,老人的情绪变得有些激动,“我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心脏不好走了,另一个忙啊,没时间照顾我,他们有时候也来,但我想他们啊。”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记者只看到一位大爷带着自己的孙子来看望他的母亲,并不是每个老人都有人来看望。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倚在天井旁的连廊,一坐就是一天,心中盼着家人的到来。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这小小的公寓里,竟容纳了这么多“宝贝”。其中功劳最大的就是那些护工阿姨了。这些阿姨每人负责一位老人,24小时都要照看他们,尤其是晚上。一位阿姨跟记者讲到:“晚上有的老人翻身,起夜,哭喊都要我们伺候的,有的老人意识不清醒,还会把我们当成别的人而大声喊叫”。尽管如此,这位阿姨还是在老年公寓工作了十个年头,还陆陆续续把自己的老乡也介绍到这里来工作。她说这里环境好,老人们也好,她愿意留在这里。
临近中午,志愿者们把老人们集合起来,为他们表演了节目。吹了葫芦丝,唱了歌,老人们也十分高兴,连连鼓掌。由于快到吃饭的时间,志愿者们决定离开,老人们也是依依不舍,拉着志愿者们的手不肯松开,嘴里说着“常来玩哦,常来玩哦。”
冬天来了,杭州很冷,但是志愿者们用行动温暖了老人们。
文章作者:祁旌京 图片作者:祁旌京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