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是继“智能手机”之后又一新科技概念。它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进而让其拥有智能化的功能。智能化之后,硬件具备了连接的能力,能实现互联网服务的加载,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构,具备了大数据等附加价值,成为了当下智能科技产业的一大亮点。
近来,国内互联网巨头们已开始在智能硬件的市场上“逐鹿中原”,以合作为主,投资为辅,进军智能家庭。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高效的电子元件为智能硬件的扩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让智能硬件在14年迎来了新的春天。从谷歌眼镜到iwatch智能手表,从Fitbit智能手环到Oculus Rift虚拟现实眼镜,从Revolv智能家居系统到三星Smart TV……智能化已经向传统的生活工具全面宣战。
未来学家史蒂夫.布朗说,“‘智能’在未来将会像‘电’在现在一样无处不在。”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被证实。
以Bong2为例,这款国内知名的高性价比智能手环以近百万的销量证明了智能硬件的可行性。除了基础的睡眠与运动监测功能,Bong2结合了其智能手机端的APP,融入了“健康社区”式的功能,人们可以在其中相约运动、分享Bong2数据、交流健康体验。

也许我们不曾想象,有了一款高科技眼镜,就可以记录身边的新闻。BBC集团为谷歌眼镜量身定制了一款新闻平台,可以让产品的用户即时上传佩戴时目击的突发事件,这也是智能硬件在传媒领域应用方面的冰山一角。
智能硬件的用户体验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小部分专业用户的评测窥见端倪。就拿当下最为热门的智能手环产品来说,大部分用户认为监测功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发现自己的热量消耗和睡眠时长都远低于健康水平时,不少人都开始主动调整日常生活方式。
部分智能产品在使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缺陷。根据记者调查和亲身实测,Bong2的GPS定位有时不够准确,人在寝室静止不动,显示的定位却漂移到体育馆;防水性能不稳定,更换电池常常导致进水;其功能也较为单一,有人戏称为“计步器”。
Bong2这一产品以百元以内的“白菜价”赢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但另一些高端手环动辄近千的价格则冷却了市场对其的兴趣。价格与配置分层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不止是智能手环,也是整个智能硬件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如Orvibo智能家居公司CEO王雄辉所言,“抛开智能来看,硬件同类的产品量有多大,智能硬件市场空间就有多大。”但是如果不能把智能硬件的成本压缩到与原硬件相近,并真正抓住用户的“痛点”,完善功能服务,智能硬件就难以大规模推广,无法让“智能生活”的理念真正普及。
展望未来,智能硬件将成为人类进入次时代生活的桥梁,“无处不终端”的时代因智能硬件更多了一份真实性。如何利用智能硬件中的大数据掌握传媒动态,以及如何将智能硬件变为强有力的传媒平台,成为了整个传媒领域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专题部记者 魏洲航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