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池长庆老师“明代草书与大写意花鸟画”讲座

发布时间:2015-05-15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5月12日晚,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池长庆老师在浙江传媒学院第二实验楼的504教室,给同学们上了一堂主题为“明代草书与大写意花鸟画”的书画欣赏课。
与艺术结缘
       池老师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体育系,由于对艺术怀有热爱,他在受邀留校教了一年体育之后就开始从事书画艺术的教研工作,并且一直工作至今。从1982年刚入大学开始,池老师就在杭州业余美术学院学习国画,每周两晚风雨无阻的坚持不仅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国画基础,也给自己挣得了艺术职业生涯的入场券。在1986年6月毕业前夕,池老师的画作脱颖而出,受到了印第安纳州州长罗伯特•奥尔的赏识。令池老师没想到的是,远道而来的州长带着苦苦寻觅终于得见的欣喜请池老师吃了一顿那个年代很难吃到的豪餐,还授予了池老师美国印第安纳州民誉公民称号。回忆起这件事,池老师感慨道:“一个人对信念的坚持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在机遇来临时改变我们的走向。”
       浙江传媒学院书画工作室的蔡罕老师是这次讲座的主持人,同时也是池长庆老师同校异系的学弟。巧的是,两位老师本科读的都不是艺术,最后却都走上了书画艺术的道路,在书画艺术上,两位老师无疑是知音。
以书入画——中国画的核心传统
       如今,许多国画中的西方元素太重,忽略了中国画的核心传统是“以书入画”。“以书入画”是指许多画家将书法的技法、笔趣融入到了自己的绘画中,而这就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的特色,不在形描得是否像,而在于是否有如书法一般的笔势,是否是脑中物的形迹和手上笔的形迹的完美融合。比如“骨法用笔”,此处的“骨法”即为“风骨”。“风骨是文人修养,一个人饱经风霜后显露出的精神状态。”池老师如是说。
       “以书入画”是识别中国画的重要根据。如池老师所说:“中国画和西方画不同,中国画撇开具体(物的)形式,用一支毛笔,就写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修养,每一个人文化的心电图。”前几年,吴冠中“离开一定绘画形式的笔墨等于零”的命题引起了书画界的轩然大波。对此,池老师认为,即使笔墨不依附于某种绘画形式,大家依然会觉得有审美价值,因为书法本身就具有形式美的艺术,它本身就是靠着点画、笔墨来叙画一定心情的。
书画同体——点画和笔势的同理运用
       在“以书入画”这一中国画的创作传统下,书画同体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池老师兴致勃勃地讲道:“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观下的同‘象’与同‘法’”,已经完全从学理层面把书和画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晰了,书画同体就要同法,同法就要同势和同踪。”何为同势? 写书法,势是非常重要的,一笔连绵不断地书写下去,一气呵成,气脉通连,称一笔书,如王献之的《中秋帖》。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何为同踪?即将汉字的点画运用到绘画中。如池老师所言,中国画是用毛笔来写情的,所以,汉字的点画在绘画中(如衣纹、花鸟的形的构造)有时候既符合物形,又符合笔形。笔形是汉字的点画关系,物形是物态本身的线条构成。画假如只有物态没有笔形,就和西方画没什么区别了。中国书法的点画本身就是来源于自然万象,比如,很多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对自然界纹路的高度概括,又用这种高度概括再返回到绘画中去。
       文人画的兴起把书法和国画完全融合在一起,甚至把诗融合进去,如素来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的文人画鼻祖王维的作品。元代尚意画风下的“书画本来同”理念将诗、书、画进一步融合,全面建立了“文人画”笔墨体系。董其昌说:“以蹊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山水之形已不光是头脑中的自然山水的物形,还有手上随势而成的笔形。
       明朝的大写意画就是由书法中的草书带出来的。明代草书跳腾驰纵(用笔的势),点画狼藉(点画的形态),即是说,这一时期的书法笔性解放,书法进入似书非书,似画非画的境界。如徐渭的大写意画的风格与他的草书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点画狼藉,笔走如飞。徐渭评陈淳的画时也说:“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另外,作写意画和写草书时的状态也是异曲同工——稍纵即逝,即而取之。因此,王羲之写行书时自言:若再书终不及此。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一饱眼福,欣赏了池老师的不少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