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文学论坛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15-11-09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2015年11月8日,上午9时许,期待已久的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文学论坛,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行政楼报告厅如期举行。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吴义勤,《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穆涛,丰子恺外孙、上海丰子恺研究会理事长宋雪君,桐乡丰子恺研究会会长叶瑜荪,桐乡市副市长柳国彪,浙江传媒学院校长助理张梁,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利民,桐乡市作协主席、政研室主任陈伟宏,桐乡市文联常务副主席钟云坤,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总支书记朱力欣及院长张邦卫教授等出席论坛现场。“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获奖作者代表如顾彬(德国)、尤今(新加坡)、奚美娟、熊莺等及桐乡市作协会员、文学院未来作家班学员、凡石文学社社员及众多文学爱好者、媒体代表和市民代表约300人参加了本次盛会。论坛由文学院优秀青年教师房岑博士主持。

吴克勤、李舫:因丰子恺先生而聚,当代文学需要不同的声音。

   在主此人简短的开场后,文学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启。

   吴克勤首先发言,他表达了对于丰子恺散文奖举办的肯定和支持,对于获奖作家也表达了自己的祝贺,他说全球丰子恺散文奖是由桐乡市政府和西安美文杂志社联合举办,这个活动在今天对丰子恺研究本身的推动和文化价值内涵的呈现都有积极作用。

   随后,李舫对此次丰子恺散文奖谈了自己的感受,她用“笔底波澜、纸上乾坤”八个字来表达她此次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大赛的认识,给予散文大赛中的作品以高度的评价。11月8日正值中国记者节,李舫对我校学子说,记者是站在时代航船上的引领者你们都是未来的引航者

麦家、穆涛:以文学的名义在此聚会

   “今天我们因丰子恺先生散文家的身份相聚,可以说是因为文学而在此聚会。文学陪伴了我将近30年,文学到底是什么呢?”麦家以这样一个提问的方式开场,瞬间引发现场同学的思考和兴趣。

   针对这个问题,麦家首先反驳了“文学无用论”这个观点。“或许文学没有功利的、实际的用处,但是它的用处体现在更大的一些方面,他会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你的身边,教会你人生的一些非物质的道理、道德,教你勇往直前。”对此,他还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觉得文学不是阳光。没有文学,你照样可以生存。文学应该是月光,没有月光,人类会少掉多少相思!没有月光,人类的情感会变得多少寡淡。”

   谈及文学,便绕不开文化的传承。穆涛的谈话主要围绕文化与文学传承展开。他说,应向文化史上杰出人物学习,铭记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准则谈话深刻,引人深思。

宋雪君、叶瑜荪:与丰子恺研究者的对话

   “347篇散文,简朴的文字,没有华丽的文藻只有深刻的含义,随便翻开,只要开始读,就会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他的文章不是咆哮于长空的雄鹰,是穿梭于寻常百姓家的一双燕。”这是丰子恺先生的外孙宋雪君对于外祖父的作品的评价。

   作为亲人,宋雪君对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有着一种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情谊,他也向同学们分享了很多丰子恺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

   “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多半都渗透着中国历史,是日常生活的映照。师从弘一法师的他将古今中外的精神纽接在一起进行创作,提倡“先器识而后文艺”。

   而后桐乡丰子恺研究会会长叶瑜荪也谈到他研究丰子恺的感受。叶瑜荪借郁达夫的话评价说:丰子恺的人大于他的文章大于他的画。他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除了他的文学作品,更有他的人格的魅力。

   在最后的提问互动环节,现场同学们十分踊跃场上的6位嘉宾一一作答,场面活跃热闹。

   当同学提出“如何自己写作的灵感时”麦家说:“其实作为一个职业写作的人来说,写作不能单靠灵感,更像要靠柴米油盐过日子那样。”他认为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产生灵感,但是写作却不能单单只靠灵感来支撑。

   不知不觉中此次“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文学论坛”接近尾声了。会后,记者对麦家先生也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当问及此次浙传学子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他说:“这次很高兴能在浙传和同学们交流。同学们对文学都很积极,这很好。一进来,第一印象就是女生都很漂亮,男生都很帅,颜值高,看起来很年轻很稚嫩。会上说了这个时代离文学越来越远,但是我觉得青春嘛,就是浪漫,文学制造浪漫。两两碰撞,年轻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