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我和电影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15-12-15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来看老朋友!多少年没见他了,还是老样子啊!” 12月8日,浙江传媒学院第二实验楼102教室里传传出了阵阵笑声。这位大学外语教学部老师口中的“老朋友”,便是曾担任《看电影》杂志副主编、《香港电影》杂志执行主编的朱熠老师,这次来到浙传,他和同学们分享了电影那些事儿。
电影发烧友
  “我曾在浙传当过一年的大学英语老师,后来才转行进入电影圈,也算是半个电影人吧。”朱熠老师的这句话让在座的同学们有些惊讶,而英语老师的身份则让大家倍感亲切。“电影看似是一个娱乐化成分多一些的东西,在外行看来还有些世俗,可是我不愿违背自己热爱电影的心。”因为热爱电影,喜欢钻研电影学,朱熠老师放弃了大学老师这个职业,选择去北京大学专修电影。他说:“我喜欢从电影中看懂更多,感受更多的乐趣。”
  朱熠老师很喜欢侯孝贤导演的作品,曾写过很多探讨侯导电影背后内涵的电影分析文章。他自豪地称侯导的每一部电影他都反复看过好多遍,透彻地分析过几乎每一个镜头。
  有着对电影独特理解的他更是坦言,近期的热门电影虽然似乎挺对观众的胃口,但却让他们专业研究电影学的人大失所望。比如,讲座现场,他大呼《夏洛特烦恼》是一部“烂片”:“《夏洛特烦恼》中所涉及的三观不正、歧视女性等桥段让电影人对这部票房颇高的电影一票否决。”他认为,因为这个,这部电影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再谈幽默以及电影的故事结构了。犀利的言语加上独到的视角,朱熠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不一样的《夏洛特烦恼》。
“爱电影,就要先学叙事”
  “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叙事。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即使简单、不花哨,但也是有情节的。”讲座伊始,朱熠老师就道出“叙事”之于电影的份量——“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研究是电影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讲座中, 朱熠老师的热情感染了同学们,大家像对待重要的专业课一般,纷纷拿起手机拍下屏幕上的重点内容。从《指环王》、《谍影重重》、《绝命海拔》一直讲到《火星救援》,朱熠老师为大家分析着影片中的人物设置,甚至多次激动地站起。通过讲解,他向大家介绍了普洛普七角色理论,介绍了每一部影片中暗喻的“英雄、受害者、帮手、施惠者、公主、坏人以及假英雄”这样的角色公式。除此之外,他巧妙地结合了今年最热门的古装电视剧《琅琊榜》,分析了王凯、胡歌等人的角色,为我们介绍了“准备、纠纷产生、转移、对抗、归来、接受”这六个能造成一部影视剧起承转合的叙事单元。
  怎么样的电影才能称之为一部好电影?朱熠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十分主观的问题,一个人喜欢不代表一百个人喜欢,但是如果一部电影有优秀的叙事,那么这部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中外影评人对决
  在当下,无论中外,电影影片在数量上较冗杂,质量参差不齐,这时,一篇主表扬的影评便可以有效地为电影造势。朱熠老师表示,在西方国家,影评人往往有扎实的观影基础,对电影有深刻的了解,能够写出足以让观众信服的影评,所以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在国内,“草根”影评人占大多数,而且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随着盗版碟的出现而出现的,他们的影评有时会缺乏客观评价,也不够专业,充其量只能算是观后感。甚至,许多名义上的“影评人”其实是与电影公司捆绑在一起的,他们往往利用发微博和刷评论的方式引导观众,让观众认为“这的确是部好片子”。
  谈及中外电影风格时,现场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很多学生认为国内电影的投入没有国外大,制作也没有国外出色。朱熠老师笑谈,虽然国内电影没有《火星救援》那样场面宏大,但是国内影片背后的风起云涌并不比《火星救援》少,如果观众能绕过花哨的电影手段,真正理解电影想要传达的精神,其实看似平淡的画面并不比科幻片逊色,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国内的科幻片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是一大遗憾,这一定程度上和导演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有关,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市场、文化,一起造成了中外电影明显不同的风格。”朱老师如是说。
  一部好的影片需要具有强大掌控力的导演、演员、剧本等元素,一篇影评则需要写者具备导演的视角、演员的思想和剧本的精神。“看电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我们借助叙事理论、叙事技巧,是为了揭示这个电影的主旨意义,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但绝对不是为了印证这套理论是万能的。”朱老师建议大家,一定要有充足的看片量和知识量,有了以上基础,才能克制住内心的感性部分,不拾人牙慧,写出好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