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暑期特稿·书影一夏】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影评)

发布时间:2014-08-01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内心都是纯净的。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个认为自己走进人生低谷的学监马修来到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这个学校关押着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一旦做错事就会被惩罚,学校一直遵循着“行动—反应”的制度。马修跟其他的老师不一样,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干点事情。他热爱音乐,于是他决定用音乐来感化那些问题学生们,通过音乐他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给学生们带来了梦想与希望。

这部影片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没有美女帅哥;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影片开头通过两位老人的促膝回忆,窗外雨声不断,顿时让人心生宁静。

影片主人公莫朗奇,他曾被上届班主任说是“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他是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的,他有更强的自尊心同时他也比其他孩子更敏感。马修一方面极力以“补牙”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维护莫朗奇的自尊心,同时又冒着处犯校长的危险将正在受罚的莫朗奇放出去探望母亲。发现他的音乐天赋又极力培养他,他取消莫朗奇的独唱机会让他明白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就必须先要尊重他人。马修用自己的教育方法一步步感化着这头“小野牛”。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一个地方就是当马修因为带孩子们出去玩而触犯校规被开除时,他黯然神伤准备离开学校大门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很多纸飞机,上面写满了对马修的祝福与感谢,那一双双挥舞的小手诉说着留恋与无奈,马修这一刻是幸福的。同时他也是无奈的。

我们看到了马修用他的忠诚、信仰、宽容与仁慈让孩子们从缺乏人性和个性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迎来了放牛班的春天。

马修的教育方式正是全片的最大看点,他的教育方式不同于校长那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校长始终认为:对于问题学生唯有通过暴力才可以维护纪律。但马修始终相信学生可以教育与改变的,但并不是用暴力,而是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进入极端。影片中被冤枉的孩子蒙东最终用极端的方式送回到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学校,还有他的心灵,这就是以暴制暴的真实写照。

教育之殇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前段时间某小学老师罚小学生集体下跪事件引热议,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数学作业没写完。这让我们不经感叹,现在部分老师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不断放大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就像马修一样,发现每个学生音乐上的闪光点并且在乐团中给他们每个人都安排了自己的位置,当然也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动力做好每一件事。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在平时中潜移默化地教育他们。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心,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目的有价值的,老师们应该像马修这样,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所谓的“问题学生”,摒弃以暴制暴缺乏人性关怀的教育方式,而应该怀着一颗宽容,仁爱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马修的离开虽然让人无奈和惋惜,毕竟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已经竭尽所能,至少感化了这一帮“小野牛”们,希望越来越多的“马修们”涌现出来,那么我们迎来的将会是中国教育的春天了。正如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图: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林子洪)

文章作者:梁如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