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舌尖上的中国2》的观看已推上了日程,各种宣传视频与海报重新把我对它的期待如馋瘾般勾了出来。在他即将面世之际,我重新回顾了一下当初引起一片赞扬的第一部,感受这份民族的独特味觉。
古人云,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自然界的一切。而女娲造人,使人存在于这世间。可以说,这个世界便是人与自然的组合。两者相互依存正如片中向我们展示的一样,人在接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也在保护自然的延绵生息。
解说词像是一个讲述者。就像是一名睿智的老人在亲切和蔼地讲述故事,可时不时也会说出点哲理名言。整部纪录片的解说词都是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对待自然的馈赠。让我们听着别人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生活。语言自然,贴近生活,更凸显出自然界所带给人的亲切感。而在介绍不同地区之间的转场时,解说词更是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点出了主题,从联系主题上巧妙地进行转场。而此片解说词另一个优点便是对主题的点明。常常在介绍完一个地区的特色菜与人的故事后,配合着画面,道出与主题相关的解说,加深观众对“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感受。如湖北嘉鱼的采藕人,在表现完他们的艰辛后,解说道出,“环境越是恶劣,回报越是丰厚”。这一句将人与自然间的紧密联系表现的真实,并对自然有着一种赞誉,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恩。
此片除了有许多让人食指大动的菜肴外,还出现了许多空镜头。它们都是对自然的写照,表现自然的壮阔。但另一方面,它们也表现了一种变化,且在不同的场景所代表的变化也不同。在讲述竹笋那段,从开始的冬笋到后来的大头甜笋,两种笋的产地不同,因此,在转变时借用空镜头表现了地域上的变化。而在云南制作火腿这段,给了一个云雾缭绕,云朵变化的天空空镜头。它所表现的是时间上的变化,省略了其间每一天的琐碎内容,但也明显地显示了日子的飞逝。有时空镜头也可以因为情境而被人赋予上情感。如片中卓玛与妈妈拿松茸去卖,通过卓玛的声音与妈妈的身影,让观众知道这小女孩心中的担忧。这时给予了一个云在不断变动的空镜头。由之前的情感贯穿下,这里翻滚的云如同女孩不安定的内心。这种表现更突显人与自然的联系。
此片在细节方面的处理可谓满足了观众的听觉、视觉。在听觉上,影片放大了在煮菜时的声响,如煎松茸时的滋滋声,煮笋汤的咕噜声,让人们在观看时身临其境。似乎连它洋溢出的香味都要到鼻尖了。在视觉上,为营造出菜肴的可口,在拍摄对菜肴的特写时灯光总是明亮的,照的菜肴亮闪闪,使人忍不住吞咽口水。而许多对情感的深层刻画亦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如挖竹笋那段,镜头从土地的角度仰拍了人们扬锄头的动作,仿佛置身于冬笋的角度看这个世界。由此表现出自然眼中的人们,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而在吉林查干湖那段,有个画面是老人站在冰湖上,背对镜头遥看远方,表达他对自然馈赠的感谢与盼望。这个细节近一步表现人对自然的依赖。并且将这个镜头放于电视片快结束的位置,寄予了人们的一种期盼,表达感恩。
此片看上去像是个美食盛宴,但更主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那种息息相存的关系。从美食的角度赞美自然的馈赠,在吸引观众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尊敬。使人们在如今这商品化、工业化的社会中发现自然的美妙,产生返璞归真的淳朴感情。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朱嘉祺 编辑者:李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