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中国的一个冬天,解放前夕,那是一个仍然饱受着社会摧残的时代。国共内战已渐渐进入尾声,社会的动荡却远远没有停息。面对共产党的节节胜利,国民党的节节败退,身处底层的人民想着各种办法在这个时代继续生存下去。
国民党官员侯义伯以原房主“孔夫子”的儿子为共军士兵而要挟孔夫子,从而,霸占了上海的一处房子。为了抵抗侯义伯把房子收为己有,房子里的住户们本打算集结起来。但是,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人人都为寻求一个“做奴隶”的安稳环境而各怀鬼胎,谁也不愿意出头与侯义伯交涉,顶下房子。住户肖夫妇顶下了这个重任,将值钱的东西都抵押给了侯义伯,又打算做黄金投机生意,最后失败。华老师因为涉及学校暴动事件被抓进了监狱。华夫人为了救丈夫,甚至差一点被侯义伯侮辱。随着战争进行,国民党终于垮台,侯义伯亦放弃了房子逃到了台湾,至此,住户们终于获得了平静,幸福地迎接着新时代的到来。
本片结构复杂,采用了多线交织的叙事手法。通过顶房子这一事件,激起了房子中住户们之间的矛盾。然后,对每一条线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将故事娓娓道来。通过多线条的交织,多次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通过生活化的场景,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个矛盾、立体的人物形象。如在前半段的重头戏,住户们讨论谁去与侯义伯交涉的戏中,充分地体现了编剧对人物形象的拿捏。大家先是推选孔夫子,但是孔夫子却谈起了自己在战争中死去的共军的儿子,又感叹自己的老迈和无用,体现了他的懦弱与迂腐;华老师在整个商量的过程中虽然总是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大家以推选他去交涉,他便用尽了口舌来为自己开脱以避免自己当出头鸟,他的虚伪和懦弱亦展现地淋漓尽致;小广播肖先生在旁边一边在劝说,扮演着似乎小丑的角色,最后被华老师一激,被答应代替华老师与侯义伯交涉,他单纯、善良、有责任心的形象是本片中难得一见的正面形象。
虽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片子,但该片的拍摄手法并不落俗套,大量的俯拍、仰拍镜头都赋予了本片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拍摄住户的镜头中,多处是将摄影机摆在顶楼侯义伯房间的位置,以俯拍楼下的住户,亦表示着住户与侯义伯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该片中的侯义伯的形象是残暴、虚伪、好色、狠毒的形象,所以,在侯义伯与住户们的矛盾激化的时候,多处都采取了仰拍侯义伯的方式,以表现他对住户们的无情、残忍的压迫。另外,本片的片名“乌鸦与麻雀”也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乌鸦代表的是那个时候的国民党统治,麻雀代表的是那时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普通大众,以这两类人为典型代表,刻画了一幅中国解放前夕的社会斗争图。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吴鑫霞 编辑者:李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