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用一位老师的话说,近些天中国发生了这么几件大事,一个与电影无关——昆明暴力事件;一个与电影有关——贾樟柯的《天注定》资源在网络上传出。这两则消息有一个共同点,便是社会暴力。昆明事件是确确实实发生的,而《天注定》,也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也是真实的。《天注定》当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原型都取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事件,一个是杀掉村长和煤老板的胡文海,一个是光天化日持枪抢劫的周克华,一个是被顾客欺辱的邓玉娇,还有一个是富士康员工跳楼案的典型。
《天注定》在去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后,便一直引起了国内电影人的关注,所有人都想看看贾樟柯说真话的功夫到底有几分。但是,当其在金马奖获奖之后,广电总局却明确下令禁止国内媒体报道关于贾樟柯《天注定》的任何新闻消息。首先不能否认的是电影人依然持有的逆反心理:广电总局越是压迫哪部电影,观众就越想看哪部电影。要不是观众们大多不知道贾樟柯,否则可能又会出现一次类似于《私人定制》那样的事情。当网络上出现《天注定》的资源后,喜欢贾樟柯的,不喜欢贾樟柯的都想方设法地看了这部电影。
凭借《小武》和《站台》成为艺术家的贾樟柯在很多人眼里变得开始“堕落”了,说贾樟柯变成了一个商人,称《天注定》是一部庸俗的现实主义的作品,视觉效果上也都是在模仿恐怖片的拍摄。在我看来,这无非是嘲弄罢了,与其说是在嘲弄贾樟柯,倒不如说是在嘲弄自己,嘲弄那些没胆量去面对这些事情的电影人。暂且不评论《天注定》能否称得上是艺术品,就其敢于直视社会暴力的勇气,中国电影人至今还没一个。就像任何人在亲身遭遇到暴力袭击时第一反映肯定不会是直视歹徒,而是要保命,也因此他们会和与自己一起逃命的人共同搀扶,而遇到了反抗歹徒的人,他们也不过是在其身边骂了一句傻X之后迅速逃走罢了。
俗语说艺术本应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有时候生活本身也就可以成为一门艺术,1997年一部《小武》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可能会燃起大火的苗头。包括贾樟柯在内的第六代导演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去讲述故事,没有第五代的恢宏大气、史诗巨制,但却贴近百姓内心。《天注定》的出现,贾樟柯被扣上了“转型”这样一个帽子。我也不能否认贾樟柯就是一成不变的,包括《天注定》之后的作品《在清朝》,他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定义首先便是武侠片。有人说他是在从艺术家向类型电影导演转变,《天注定》当中各种的暴力动作戏份暴露了他的想法。因为贾樟柯,让我对影评人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影评人其实也是影片宣传的一个工具,再烂的电影,影评人说句好,就会有人去看;再好的电影,影评人说句烂,人们便都说烂。至少在中国电影界里这样的事发生过不少。在《天注定》可以观看后,我看了很多人的影评,批判的也好,夸赞的也好,都有很多的相似性。《天注定》当中出现了贾樟柯对基督教的一些暗示,单纯的宗教信仰在没有宗教的人的眼里变成了崇洋媚外,中国人本身就缺信仰,所以有必要去拿别人的宗教信仰去说事么?明显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再回到《天注定》身上,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贾樟柯完全将现实搬到了银幕上,村长和煤老板的贪污,东莞的色情服务业,收过路费的路霸、洗浴中心的霸道顾客,富士康的台湾主管......这些以往在电影当中不会出现,但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让人不得不将胡文海和大海,周克华与老三,邓玉娇与小玉,富士康员工与小辉都一一对等起来。当观众在银幕上真真实实地与社会暴力发生正面接触时,也许才会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让这些人去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杨启琛 图片作者:来源于网络 编辑者:李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