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马,意大利首都,古罗马文明的发源地,厚重的历史为这片本就神秘的土地再掩上了一层迷幻的面纱。让人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斑斓的幻想,1953年的电影《罗马假日》更是让它成为全世界魂牵梦绕的地方。可想象与事实往往是存在着差异的,越是美不胜收就越容易纸醉金迷,导演保罗·索伦蒂诺的作品《绝美之城》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罗马。一个如一潭缥碧的死水般表面光鲜,内瓤腐坏的地方。一个在至美中自我沉沦的故事。
影片开头便是罗马各个名胜风景的剪影,各个历史名人的头像,这些无一不展示着罗马这个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观众有些恍惚,难道影片会是一个旅游片吗?可这个念头很快的打消了。接下来的镜头转至了主人公捷普的53岁生日派对,这时各式各样的红男绿女都出现在了镜头前,时而眯眼自舞,时而你侬我侬。在夜色的掩映下,人们的欲望与丑态暴露的一干二净。这些充满着脂粉、酒精与欲望的镜头让观众产生了一种混沌烦闷的压抑感。这两部分镜头一美一丑,一清一烈,疯狂的交织迸发出了尖锐的违和感。而它们却又如此真实的存在于同一个城市之中,让观众对这里产生了更加浓烈的兴趣。随着影片的推进,节奏开始进入正轨。镜头开始代表了主人公捷普的眼睛,伴随着捷普的运动而开始展示着罗马各式各样的风土人情。纵观整部影片,它一大段一大段的拍摄捷普漫步在罗马的各个街道,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这并不是单一的人文展示,这是捷普的主观镜头。正是以主人公的交际为线索向我们介绍着罗马各个不同阶级的一些生活方式。所有人都在狂欢热舞时,捷普站出了队伍之外,近景慢速镜头使得狂欢的人群停滞了一般,只能看到捷普的一举一动。在捷普的卧室里,我们多次可以看到他的天花板是一片湛蓝的大海,可是随着影片推进,我们以拉蒙娜的视角突然发现那只是一片毫无特色的白色墙面。这种充满主观色彩的镜头也开始带给我们一些疑惑,为什么是大海?为什么不再写作?这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就在这些捷普的内心流露中不断揣测着,探寻者,直至这些问题一一得到解答。
影片的音响充满了特色,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有一些特别的音效出现撞击着你的大脑。影片开头便是一声震耳欲聋的炮火的轰鸣,这让还没有沉下心来的观影者内心一震,迅速集中到影片的发展之中。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整部影片的节奏是十分缓慢的,在这或许有些拖沓的情形之下观众多少有些昏昏欲睡,这些特别的音响就让观众再次回到剧情之中。就如在第一幕的平静的一个个剪影之下,突然一个声画分离的女人尖叫,迅速将我们拉入到了第二幕的狂欢之中。在这部以主人公的主观意识形态为故事进行方向的电影当中,不仅充满了主观镜头,更加充满了主观音效。在盛大的派对上捷普站出队伍时,喧嚣的音乐突然变得沉寂,我们能清晰的听见捷普的呼吸声。影片的很多场景中,当捷普独自一人时,我们发现总会有海浪声在我们耳边回响。这些主观音效的运用配合着主观镜头,使得这个矛盾冲突不那么明显的影片加深了一丝想要观众抽丝剥茧找到一些问题的味道。让观众能在这看似散乱的个人思想独白中找到故事的主线。
色彩,这部影片最不缺少的东西。在这部罗马的浮世绘中,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各式各样的颜色。黑色的道袍,白色的道袍,五光十色的派对,美轮美奂的彩妆,沉寂千年的油画,静谧温婉的大海……这些都如同一缸缸的染料统统汇入罗马这个大池子,在这里相互融合着。一如派对上的那个将染料愤怒的砸向画布的小女孩,这一摊摊如污渍般的颜料在她的调和下终变为一副令人称赞的画作。可以说,罗马本身的作用一如那个小女孩。多彩纷呈的文化,成千上万的不同职业,都在它的调和之下为罗马本身更添魅力。
影片放映之出,曾有罗马人指出这部影片过度美化或丑化了罗马。可是我认为,这种美与丑的鸿沟越大,则更加能够说明罗马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正如两个磁铁,你越将他们拉得远,它们就越有合在一起的愿望。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侯晨曦 编辑者:李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