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究竟谁在说谎——评《罗生门》

发布时间:2016-04-20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人们太脆弱了才会对人撒谎,对自己撒谎。

——《罗生门》

1950年的片子,颜色是单调的,人性是赤裸的。

晴天中的黑暗

砍柴人的世界观就是由懦弱的树叶围裹着的,遮天蔽日。所以在对监察督使陈述回忆所看到的烈日下搏斗厮杀场面的时候,他口中的强盗和武士是柔弱的。首先,仅仅是看到这两种身份,他俩也应该是勇猛的,然而砍柴人描绘的整个场面是没有力量的,是失控的。逃跑,畏缩着挪动脚步靠近对方,颤颤巍巍地上前,剑触后火速散开,不顾一切地反方向跑开。一次次靠近,一次次散开,每一次的接触都伴随着女人的惶恐,尖叫。看起来其实是滑稽的,心里是不甘于针锋相对的,但是又碍着必须要展开一次战斗。

不光如此,在强盗占有了武士的妻子的时候,他会蹲在女人身旁祈求谅解宽恕。这里细微地带着一种“物哀”的色彩,虽然不是重心,也逃脱不了。就像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中的江口老人,在接触少女婴儿般的柔嫩的肌肤的时候,他是想要打破这家秘密客栈不能做伤害女子的事情的禁忌的,但是在使劲揉弄后,看到雪白的肌肤上因为疼痛而泛起的红色,江口老人会特别内疚。在后来强盗对武士的妻子那一双玉足的病态的喜爱也体现出来,而强盗的借口则是一阵风。如果没有那阵风吹起女人轻薄的纱裙,那么也就不会勾起他的内心黑暗的欲望。

“不想卷入这次案件当中。”这是砍柴人为了欺骗别人找的借口。有时候谎话说多了就会让自己都觉得这个已然成为了事实,就像《楚门的世界》,主人公在不知道周围一切都是虚假的时候,他会和正常现实世界的人一般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真相却是砍柴人不能够永远被这懦弱的树叶遮蔽着,冬天会来,阳光和蓝天也会如期而至。他偷偷地将遗弃在树丛中的镶着珍珠、价格不菲的匕首纳入自己的囊中的真相也会为人所知。

被雨浇灭的火把

影片结束时,砍柴人告诉云游僧人,说他有六个孩子。也许他是为了家庭考虑,对纠察督使撒谎,但是也不能磨灭他的贪婪和私欲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自私的人性,在躲雨的三人之一――乞丐身上也是暴露得一览无余。雨后渐凉,衣不蔽体的乞丐将襁褓中的孩子的衣物统统扒去。他说,“我没有功夫去考虑每个人的感受”。不管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被丢弃在这破旧的地方,也不管这孩子会不会因此而着凉。这密集的雨浇灭了僧人的信任的火把,躺在冷漠的雨水里,冒着冰凉的白烟。云游和尚,从无条件相信世人,到被现实硬生生剥离。

整齐的残枝断叶

强盗为了美化自己,从最初的仅仅想要身体上占有武士的妻子,到后来想要让女人看到被自己绑在树桩上的丈夫,直到最后的渴望拥有。他一直在刻画自己勇士的形象。他会时常发出痛快地笑声,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满足和赞赏。但是看到他因笑而狰狞扭曲的面孔,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这是一种人性的丑化。

武士的妻子和借武士亡魂作证的女巫两者之间的口述又是无形中在抒写夫妻间的情分。清醒着的人会说,“女人爱用她们的眼泪愚弄众人,愚弄自己。”可是不知眼泪成为了一种武器,那也是脆弱的个体需要的保护伞。女人夸大着自己的贞洁,她希望自己只属于一个男人,她不想面对感官整个她被侮辱场面的丈夫。而丈夫就透露着自己珍爱着妻子,他愿意与强盗厮杀来流露真爱,夺回自己的妻子。这些角色就像被外力强行掰断的树枝,又被有美感地堆砌在一起。

每一个谎言,都在消磨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消耗着社会的能量,把它往冰点推移。会有很多灰色的因素来来阻挠你保持信任的火种不灭,但是不管究竟是谁在说谎,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尝试着去相信对方。大雨总有停止的一刻,也总有热度能够让你重燃火苗。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章佳敏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