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电影史,一部电影很难实现其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完美统一。而在旧世纪末新世纪初《黑客帝国》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一切。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商业大片,而且其商业价值的背后更有着导演深刻的哲学思考。
一、“子弹时间”引领视觉奇观
作为一部好莱坞经典大片,投资方在挑选剧本时首先要看其商业性,有没有可观数量的观众买账,成为了衡量一部好莱坞影片的必要因素。然而如何简洁快速地吸引到庞大的受众群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创造一场视觉饕餮。
而《黑客帝国》的导演XX深知这点,由于其庞大的剧作框架和深刻的主题思辨,影片在筹备当中四处碰壁。为了更好地推销剧本,导演XX将剧本交给了一名漫画家将其画成漫画,投资方看到漫画中激烈的打斗场景的视觉奇观后,才拍板决定投资。
而在《黑客帝国》中最引人瞩目的镜头段落当属“子弹时间”。当黑衣人拔枪朝尼欧射击时,导演采取了升格镜头,减缓时间,同时摄像机快速绕着正在躲避子弹的尼欧呈弧形运动,在瞬间完成了时间和空间的双向调度。为了完成这种极大难度的调度,摄影师在以尼欧为圆心的四周安置了100多部摄影机同时捕捉动作,再由电脑抽取拼接。而正是这种独特的时空调度,使观众们仿佛身处在此虚拟时空里,将超能力的视觉奇观最直接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黑客帝国》的时空设定在一个完全由电脑虚拟的世界“matrix”中,因而给了摄影师和造型师以极大的自由度恣意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除了“子弹时间”外,超现实的“人类电池工厂”、“乌贼”机器人、街机游戏机般的肉搏、枪战场景,无不令观众大呼过瘾。
二、色彩和物件细节的表意功能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不同于小说的抽象、戏剧的直白。电影是将抽象化的语言转化成具象化的视听语言的艺术。因而创作者很多隐藏于台词之外的潜台词只能借助于视觉载体。
色彩语言是表达电影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色彩的象征意义无疑是表达影片意义的高度精炼而富有潜在的方式,感染观众的情绪。在《黑客帝国》的虚拟时空中,影片整体呈现出偏绿的色调,这种绿色调和绿色的电脑数码一齐,构成了虚拟的梦境世界,而在逃离虚拟世界后,影片影调则成蓝色调。导演正是通过色调的变化来随意切换时空,同时又不使观众产生太大的间离效果,专注于电影剧情和视觉奇观中。
在尼欧第一次反抗被黑衣人抓走的那场戏中,汽车后视镜里的画面是变形的(透镜)且是高速的、而之外虚焦的世界则是正常速度的。导演从开始就在暗示这是一个虚假的世界。
与此相同的还有玻璃刷、条状的雨以及雷声等,这种细微的变化使观者产生一种不适、虚假的间离效果,而这种效果正是导演利用视听语言来叙事的高明手段。
三、冷观叙事情节背后的哲学内涵
有影评家曾说过,《黑客帝国》的观者,90%是来看绚丽的视觉奇观,而只有10%的观众才能洞穿其中的哲学内涵。的确,XX编织的这个庞大的黑客帝国不仅仅是一场视觉饕餮,还是一场关于选择、命运、真相、人性的哲思讨论。
我们先来看黑客帝国的背景设置。故事的背景借由墨菲斯说出:人类创造出AI人工智能机器人后,机器人反叛了人类,然而人类将天空遮蔽使机器人无法补充能有,于是机器人将人类关在容器里以获取人类产生的生物能。
然而,我们仔细想来,导演让墨菲斯做出的这段阐述显然是有逻辑问题的。机器人没有了太阳能,难道就不能使用潮汐能、地热能了吗?显然不是。机器人的做法背后显然有更深刻的意义。抑或是为了控制人类思想,抑或是为了汲取人类有而机器人所没有的创新能力。
剧中的尼欧不断从梦中醒来,却不知醒来后的世界究竟还是不是梦。当尼欧在“真实”世界里运用超能力控制了机器人后,我们就开始质疑究竟有几层梦境。梦中梦的剧作构思在XX手里有了更为深刻的表现主题,另观众不寒而栗:我们究竟是活着,还是在梦中?
《黑客帝国》虽属于软科幻,但其对于人类未来的描述的确令人深思。而其轮回、涅槃等又隐含出佛教等宗教思想,对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怀。剧中尼欧做出何种选择,而最终真相如何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matrix使我们有了重新地审视世界的质疑精神。
(责编/陈青 文/崔凯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