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曾经希望将《红楼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但未能完成,于是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时间更加现代的长篇小说,他用一年的时间用英文写就了《京华烟云》。都说《京华烟云》是《红楼梦》的影子,但是,它也演绎了自己的故事。它是一本道地的展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的一部中国书,读此书,你可以感觉自己被带回到了那个时代。它带你领略那时中国山河的壮美,带你领略那时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带你感受人们生活的琐碎点滴,也带你体会国家动荡不安的飘摇感,带你体会在一片绝望中仍想尽办法拯救国家的人的心情。

《京华烟云》所描述的是义和团运动与抗日战争之间三十年间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没落以及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与《红楼梦》相似,《京华烟云》中女性的地位比较受到重视,且人们的思想也趋于现代,只是封建思想仍然占据着大多数人的思想。林语堂通过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木兰,向大家讲述了这三十年里几代人的喜怒哀乐以及社会所经历的改变。
木兰可谓完美,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结合了黛玉之才气,宝钗之度量,熙凤之精明,宝玉之多情,迎春之忍耐。作者以她为中心,展开创作了她以及她周围的生活的风云变迁。而这书中我最爱的也是她。她是妙想家,追求随性而又自由的生活,她喜欢美丽壮阔的景色,尤其是残缺的遗址。见到美的东西,她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身为大小姐的她,却希望隐居山林,过普通人的生活,她是如此多情,却也不失理性。年近中年,丈夫荪亚恋上别的女人,她用大度与包容以及自己的人格魅力将此尴尬化解。而最后逃难的路上,她又收留了四个孩子,用一颗充满爱与希望的心,一步一步走向坚毅民族的未来......林语堂给了她太多优秀的品质,难怪他自己都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木兰的变化,在书中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木兰的心智越来越成熟,却也不失最初的那份纯真。婚后她仿佛更加自由,有更多的机会与荪亚驰骋在山水之间。而后来举家南迁,她又实现了隐居乡下的愿望。她是一个勇敢的追求的人,使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但木兰变化最明显的,是最后,在这个动荡却将发生巨大改变的中国时代里,她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她的耐性,她的坦然,都是她接受命运的标志。这是林语堂的精神境界,他将其赋给了主人公,通过主人公向读者讲述自己的道家思想,传输一种无我的境界。。
而我对木兰唯一遗憾的,是她没有与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木兰幼时被拐卖,是曾家将她解救。而这也注定的她与荪亚的姻缘。她与立夫一样爱残缺的美,在立夫面前她最能展现自己自然的一面,她最洒脱。然而虽然没有和立夫在一起,但她的婚后生活依旧是幸福的,孙亚爱他,他知道。婚后她也会爱荪亚。就如林语堂说的,“爱情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大于人生,也不能成为超越一切的东西,我们要尽一切努力得幸福之快乐。”若果真如此,那我对木兰的遗憾也算多余吧。
书中创造了几代人的人生,书写了动荡变化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将木兰的人生赤裸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从年幼的木兰到已为人母的木兰,似乎就是一场梦的时间,但它带给读者的震撼远超于此。浮生若梦,人生中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就如梦一般转瞬即逝,而最终总会留下生命探索的意义。
文章作者:14信管1班 马舒宁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