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渊源如何追溯?掘墓开棺,就地考古,举着放大镜,对着千年古尸或文物寻寻觅觅?还是翻阅浩如烟海的文献著作,韦编三绝,寻章摘句?亦或是跋山涉水,口耳相传,听着前辈娓娓道来?其实,文化还可以这么读,将语言与文化结合,从语义、语音、语法三方面,追溯文化渊源的历史,领略文化碰撞的韵味,揭示神秘文化的真相……

罗常培,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方面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大师。他是一位满族人,可能是少数民族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敏锐性和危机感,他希望可以为语言学和人类学多做贡献。不像我们大汉民族,人口多,民族大,文化丰富却渐渐丧失特色,然而拥有这种紧迫感的人寥寥无几,许多都不感兴趣甚至毫不在意去研究语言中文化的独特魅力。
《语言与文化》只是一本薄薄的书,素色的封面,零星的几个字。不翻开它,你绝对不会想到,全世界的语言文化都汇聚于此。不管是正统的官方语,还是散布于各地的地方方言;不管是远洋的国际语言,还是本土的民族话语;不管是人尽皆知的普通话,还是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的母语,你都能在此书中读到。而且,每一种语言背后总能牵扯出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文化遗迹,在感受不同语言的联系与区别的同时,衍生的文化也悉数呈现……
语言与文化有何联系?如何联系?罗常培把它分为六段分别解说。
第一,从词语的语源和变迁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众所周知,在汉语中,凡与钱财有关的总会有“贝”字陪伴。《说文解字》解答:“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这不难知道,中国古代曾用贝壳来做交易。那你知道吗?开始学英语的第一课就出现的pen其实是源于拉丁语的penna,原意是羽毛,这很好的反映了西方古代笔的起源。你还知道吗?像wall、window、money等日常的英语词汇都来自不同的语系,再不断深究,就能得知过去它们原来的样子。
第二,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买卖婚姻这段黑历史不可想象,也无法抹杀,因为语言揭示了真实,云南高黎族的俅子管“结婚”叫“买女人”,北美印第安的怒特迦语的“结婚仪式”无独有偶,买卖婚姻不可否认,昭然若揭!再说英语和中国古代文字关于牛的词汇特别丰富,可以看出古代的牛可是抢手货,民族饮食文化缺不了它!
第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中国语中的“狮子、葡萄、槟榔……”都能在其他语言中找到音近的词,这就是借字,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向外引进的产物。这章作者重点介绍了近代中国语借字的四种方式:声音的替代、新谐声字、借译词、描写词。沿用至今的外来语大多都是用这四种方法“创造”了中国原本没有的词汇。有借当然也有还,外国语里的中国贷词也不少,据我所知的tofu,还有现在流行的gaokao、dama、tuhao都是中国语言的变调。古往今来,文化的接触有增无减,语言全程见证了这一过程。
第四,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沦陷,举国南迁,迁徙情况,史料难寻,还看乔置。流离失所的中原人民移至南方,怀念故土,不忘北归,取地方为与原北方州郡县相关联的名字,只要有序整理排列这些地名,他们的迁徙情况便能一目了然。不止迁徙,古今民族的分布情况差异也可从地名的取法上分析得出。
第五,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当今民族华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但还是能从姓氏上窥视它的来源,而且能反映出宗教信仰。例如,中国的回教徒的姓有和汉人相同的普通姓,还有他们特有的纯回姓、准回姓。作者在书中有详细列举回族姓氏,这还是挺实用的生活常识get!。至少,你以后宴请少数民族的友人时,千万别把猪肉端上有回族姓友人在的餐桌上!
第六,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古代的不论婚恋、禁断之恋都显示于亲属称谓之中。研究初民社会里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也能从中找到佐证,但要结合其他文化因素,以免武断、谬误的推论。这是作者的忠告!
另外,这本书的附录不得不提。成语接龙式的“父子连名制”,天籁般的《茶山歌》,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大杂绘的云南:汉语、台语、藏缅语、民家语、苗语都可在云南的多民族聚居区深入研究。正文是分段介绍,附录小插曲详细介绍,算是餐后甜点吧,各有各的风味……
话我们一直在说,语言我一直在运用,但真正研究语言学可是很枯燥乏味的。怎样将学术式的语言学研究成果生动地展现给我们这些门外汉需要一定技巧。其中的典故传说就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作者呈现的不仅仅是语言,语言背后的故事更能吸引人。开头第一篇,作者就从词语的源头说起,感觉在读一个个小故事,立刻挑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觉得这是这本书的一大成功之处。罗常培可以说是八国语言都不在话下,无论是现代语音、语义、语法,还是古代正统语言、地方方言,追古溯源,寻觅它们的起源,分析形成的条件原因,这是参考了多少文献古籍、游历了多少历史古迹、寻访了多少前辈老人,累积几十年在语言学领域孜孜不倦的钻研之后才能动笔写下这本书。薄薄的一本书,是作者花费大把的精力和时间换来的,相信这一定对语言学和人类学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
伴着故事的趣味性的同时,外语、中国地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标注读音可是把我难倒了,一般来说我一碰到这种标注我会自动忽略,不认识,读着艰涩难懂。如果用于学术研究,我想这是重要的参考,但要是让一般大众完全了解那还是很有局限的,似乎普通读者还是停留在文字的欣赏,关于语音的了解略乎其微。看着《语言与文化》有种学习语言起源和演变、文字与文化联系的感觉。
当然,此书的不足作者也在第八章总结中提到过,他认真分析了中国语言学家不善于语言领域研究的几大原因,目的是想把这本书铺成语言学新路的路基,鼓励后辈进一步发展语言学,可谓良苦用心……
“假如我这一次尝试能够有些许贡献,那就可以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我虽不能深入研究语言学和人类学,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至少,此书带我领略了语言的精深和文化的底蕴,了解些许我所不知道的语言领域的知识,它搭起了一个读者与作者用不同语言沟通的桥梁。
解读文化还可以从语言上入手,原来文化还可以这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