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兴起使得全社会民众的焦点都集中在了“美学”上,在当时那个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倡导“解放思想”的时代,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美学内部研究学者,他们都急于从陈旧的思想束缚下解脱出来,都极力想摆脱压抑的气氛,因而,在那个时候,民众对美的诉求是非常强烈的。而《美的历程》一书,就是在当时的大时代下,在民众和社会的热烈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一本著作。作者李泽厚先生一向治学严谨,这本书也不例外。他以完整确切,逻辑清晰,客观有序,理性思辨的写作语言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客观而且有根据的写了出来,和以往甚至是后来的著作都有所不同,李泽厚先生笔下的“美”不是凌乱的单一的破碎的,没有任何逻辑可言的,而是拥有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轨迹的,他认为美的背后有“逻辑”,即是有内在秩序和主流轨迹。李泽厚先生作为研究“美”的学者,在这本《美的历程》中不仅仅将“美”是什么表达了出来,还将“美”产生的特定背景,历史渊源,社会环境,发展原因,乃至美的各种类型都一一表达了出来。

我刚开始看到《美的历程》这个名字,还以为书中写的是自古至今“美”是怎样发展怎样前进,怎样由一个落后的不成熟的产物发展到一个高级别的成熟的产物的,但是在看过之后我才发现我理解错了李泽厚先生的意思。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没有像其他很多研究“美”的学者一样将思想局限狭隘在浅薄的某一方面,他不认为美的历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历程,他认为真正的美是不应以产生时间的早晚而被打上好坏的烙印的,不是说产生的早就是不美,也不是说产生的晚就是真正的美,例如,浙江河姆渡的美和清朝珐琅器的美就不存在谁更高级的说法。“美”的存在有其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点,它在哪个时代就有哪个时代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所以说,真正的美应该是与当时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反应当时的经济发展,政治现状,文化内涵的东西。
在《美的历程》中,作者按历史时期将其分为: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至,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十个部分,外加一段引语和一个结语。在每个部分中又详细的分为数个小章节,如“龙飞凤舞”里就包括远古图腾,原始歌舞,“有意味的形式”等三个小的章节,这种易于理解的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再细分体现“美”的不同载体的写作方法很容易使读者理解什么是美,理解美究竟是怎样发展的。作者用体悟和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在比较中西文化差别的大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明时期到清朝末年时期中国近八千年灿烂文化的艺术和文化,给读者真实的还原了自古至今美的历程,使读者能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的美的魅力,体会到中国的美的璀璨。本书语言直白,简单朴素,用白描手法娓娓道来,没有像大多数著作一样僵硬呆板,相反还很灵活恰切,充满了作者的体验和对美的感悟,绝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我本人很喜欢李泽厚先生写的这本《美的历程》,他将一本本原来描写“美”的冰冷的书写活了起来,将远古的早已沉睡了千年的事物又一次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看见了仰韶文化中鱼和鸟的图腾,看见了马家窑文化中鸟和蛙的图腾,感受到了带有神秘色彩的被称为“唐虞以上”的原始社会的热烈美和炽热美,感受到了夏商周时期的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华的神秘与至高无上。在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为什么“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在进入文明时代的过程中,必然充满着血和火,就像《诗·商颂》里所说的那样“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在一个野蛮尚存的时代,战争一定带有残酷性,而这时的青铜器纹饰上那看来狰厉可畏的饕餮就很真实的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即社会必须通过种种血的野蛮,凶残,恐怖,威力来开辟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向前跨进。因而,这个时期青铜艺术中的美带有一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和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形象,那些无论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徒然虚有其表的东西完全是两个概念。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知道了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的“不道破一句”是怎样理解的,明白了哪怕同是唐朝文人,哪怕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都是唐朝的诗,两者的美也是完全不同的;张旭和颜真卿的书法都可以被称为盛唐,但是这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料峭清远,遗世独立,这是标准的中唐特色美,和真正被称作“盛唐之音”的愉快美丽,爽朗明快的初唐特色美完全是两种美。所以,美的历程是个立体的,流畅的发展历程,在阅读《美的历程》时,要有深刻的空间概念和平等概念。
读书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了解原本不了解的一些东西,使人长见识,变得谦虚。我在读《美的历程》时有很多地方是没有深入的,所以观点仅仅是一家之言,难免有些不当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本书枯燥乏味,我却刚好相反,认为它及其有趣,书自身是没有枯燥乏味,晦涩无聊之说的,只有读书的人和读书的心才会有这种类似的想法和观点。这样一本用诗,书,画来描述都不为过的书,难道我们不该去认真读读,去深入到其中寻找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美吗?我在寻找美的路上,你呢?
文章作者:14编辑出版学 程盟茹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