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权是聪明人之间的游戏,也是胆识者之间的较量。对一个拥有至高地位的人进行暗杀,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这场暗杀似乎筹备了一个世纪之久,实施了一个世纪之久,一切都久到让人窒息。但它也代表着一个世纪性的转折。若成功了,则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就结束了。
这部电影是一部纪实电影,却不单纯讲述历史,它让每个观众都亲身参与到这个计划中,都体会到这群爱国志士心中的热血与胸腔的战栗。它既像一首快节奏的鼓点,一拍一拍敲击;又像一支热辣的斗牛曲,让人全身沸腾。这都是已经觉醒的战士,他们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始旋转舞蹈,开始演奏。但他们的表演用生命进行,他们的观众不是我们,而是历史。
若说导演想让观众受到感染,让那种热血的感觉也在我们身心漫延,那音乐无疑是实现它有利的强心剂。在每一次情节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支无形的手,推动你心跳的频率。从影片开头“注射”便开始了。德国士兵的宣誓声出现在开始,一片硬朗但又嘈杂的声音。从中感受出的是士兵对希特勒包含的特殊感情。那是如同最至高无上神一般存在的人,需要无条件服从他。这种深深的崇拜也为事件后来的发展做了铺垫,表现出暗杀事件的艰难。随着暗杀的展开,音乐出现杂乱的飞机轰鸣声以及办公室的人声、铃声、打字声,让人内心焦虑,怀揣着希望却又隐隐感觉不安。音乐的渲染作用是电影艺术中不得不提的,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前后两次来到狼穴中时,配乐随着人物动作变化紧贴变动。初期时的小心翼翼到接近实施时的急促鼓点,到进行时用低沉大鼓表现的让人心下沉的危机,再到出现意想不到结果后慢慢放大的音乐似乎要吞到你的心。当快节奏的音乐突然停了,那一声大鼓定音仿佛在说“完了”。
若说这次暗杀是一次对病态德国的治疗,那么影片中镜头的运用就是那至关重要的药引。介绍主人公时,镜头缓缓地从他的身上移到脸上,慢慢地向我们交代他是德国军官,他就是整个暗杀的主角。而也就是这体现他存在的矛盾,他从属于希特勒却厌恶他。对于他厌恶希特勒这种情绪,影片采用特写展示他转头后的瞳孔以及关日记的动作,借此感受到他对这个情绪的隐藏与担忧。当暗杀计划从纸上到现实中时,一个淡化来转移了场景,一片树林的全景与一部穿梭在其中的车,似乎主人公开始走入林中无法后退。而全景的运用把主人公在这片主流背景下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而镜头转换也加快了影片节奏,增添了紧迫感。当暗杀即将发生时,转换的镜头,越来越小的景别,最后来到希特勒的后背上,爆炸了。这次行动虽惊险刺激,但也不缺柔软的情感。每当要表现主人公的妻子时都是虚化的镜头,唯有主人公清楚的背影。两次分别都是如此,仿佛一切都注定,这是一场无法牵挂的行动。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当这次暗杀行动的参与者最后要被执行死刑时,我只愿他们都直面敌人的眼睛。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朱嘉祺 编辑者:李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