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至4日英国首相大卫卡梅隆对中国进行了上任以来的第二次正式访问。在来访之前,他于11月29号开通了新浪微博,这在外国政要刷微博的浪潮中又增添了一股新生力量,不到8天时间就豪取35万粉丝,将2009年11月23日起即在微博精耕细作的英国驻华使馆远远甩在了身后,后者花了四年时间才累积32万粉丝。这对比也间接说明了卡梅隆首相时隔三年再次访华,在社交媒体上已然赚足了人气和网友的注意力。
12月2日他在微博中写道:“谢谢你们关注我。我很高兴能作为英国首相再次访华。我很想了解你们的想法,所以请留下你们的问题,我会在我的访问结束前回答一些。” 这条微博下的一条评论被转发逾3800多次,也被新华网转载,它不是关于两国关系或签证的提问,而是——“麻烦催下神探夏洛克好吗,别再一次三集 一等两年了好咩。”要知道卡梅隆首相的这条微博总转发数是37000多条,而该网友的这条评论就占了十分之一。
那么为何一条调皮的评论能得到网友的共鸣和转发,以《神探夏洛克》为代表的英剧有何魅力呢?

其一,题材多元制作精良。政治、历史、科幻、罪案、现代都市……编剧在选题上资源丰富。由于英国广播电视实行双轨制,BBC的资金是向民众收取电视执照费和政府拨款,并非广告,商业化程度低,因此创作自由度高,这对专心制作高质量电视剧来说是极为必要的。与国产电视剧动辄三四十集不同,也不像美剧,收视率高了就赶紧编下集,英剧是写完一季的剧本拍完一季再一起播出,如《神探夏洛克》便是两年才出一季,且精致简短,每季一般在3到9集不等。但像《神探夏洛克》每集剧长80多分钟让情节能如电影一样充实饱满。或如《黑镜》每集虽40多分钟,但每集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
其二,特有的人文风情。英伦盛产文学巨擘,如简奥斯丁、查尔斯狄更斯、托马斯哈代都是英国文学绕不开的丰碑。浓郁的文学修养也浸润到影视作品。以这三位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作品也是屡次被翻拍成影视剧。这里有个小插曲也足已表现英国文学对我国高校学子的影响。在其访华第二站,卡梅隆首相来到上海并在上海交通大学作了简短演讲,演讲结束后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采访了几位在场学生,其中一位女生说道:卡梅隆首相非常善于公众演说,他是一位绅士,他是我心中的达西。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史安斌点评道:这说明英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在中国的青年一代中深入人心。反过来,我们到英国去介绍中国的名人时,只好说“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其实这个比喻非常不恰当),“某某是中国的Darcy先生”,我们有没有一个能够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总不能指望外国人说“你是我心中的甄嬛吧” ?英式幽默、刻薄也是一大特色,不比美剧的幽默会让人立即发笑,英剧更有咀嚼的劲头、让人回味,因为这刻薄幽默中掺杂着太多厚重历史的典故,所以当观众真正欣赏到了其笑点的时候会有种智力上的愉悦,而这也会加深对英剧的认同感。
其三,从受众角度来看。今年7月娱乐业研究公司艺恩咨询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在中国社交媒体网站上的外国电视剧讨论中超过9%与英剧有关,韩剧的比例在28%左右。但进一步分析那些白领和大学生用户群集中的社交媒体网站可以发现,超过13%的外国电视剧讨论与英剧有关,而韩剧的比例却不到1%。可见,与韩剧观众相比,英剧拥趸文化水平较高,有自己的鉴赏和判别能力,对不同文化更有包容度。如对英剧中与传统东方文化含蓄内敛大相径庭的大胆性爱劲头和同性恋等题材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他们对剧集的纵深内涵和外延也会有更深的挖掘,并且乐意在豆瓣网等社交网站分享观点切磋交流。
此外,英剧的热捧风靡还是离不开英语这个媒介。提升英语词汇量、让口语更地道圆润是个长期工程,没有谁会觉得自己到顶了。影视剧提供最鲜活的语言运用案例,且跌宕起伏的剧情在千回百转中让观众满足感官愉悦同时还能润物细无声获得新知,何乐而不为?近几年兴起的字幕组在英剧热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字幕组成员都有留学经历,他们在这其中充当了意见领袖,会向国内剧迷介绍最新英剧动向。

虽然目前英剧受众人数不多,但他们对英剧较偏爱,且具有消费能力。而这正是广告商钟意的。中国的视频网站已经注意到这种趋势,在搜狐去年推出首个英剧频道后,优酷土豆集团和腾讯分别在今年4月和6月相继跟进。业界的大举推动也给了观众更多的选择,必将进一步促进英剧热。英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文章作者:2013级研究生 汪海龙 编辑者:唐佳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