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寒假特稿·2015贺岁电影之我见】评《一步之遥》《狼图腾》

发布时间:2015-02-27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

姜文是如何将一个简单故事复杂化的

------从剧作角度浅析《一步之遥》

《一步之遥》在上映之后好评与坏评不断,观察各种评论,可以得出:评价其为好片子的,是因为自己看得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虽然每个人的看法都得不到统一;评价其为烂片子的,主要原因便是没看懂故事。姜文的电影总是会被观众挖出各种关于政党、关于社会的隐喻信息,若在得知了观众的各种理解之后再去看《一步之遥》,又是另外一种气氛了。就像自己已经知道地雷埋在了哪里,于是便静悄悄地看着敌人走入雷区,然后偷偷的乐。可是各种信息姜文本人是从来不会承认的。就像电影开场说的:“To be or not to be,这是莎士比亚的问题”,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马走日。王志文在电影里这样评价电影:“电影就是全世界人民都看的懂的艺术。”姜文肯定自己不会认同这种说法,否则就不会把《一步之遥》拍成这样。

其实也不难懂,《一步之遥》的故事和《肖申克的救赎》、《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借用的是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模型,都在讲一个好人被人冤枉入狱的故事,区别在于,别的电影为了大团圆结局而让好人逃离了监狱,姜文却让好人死了,对他来说这才是大团圆结局。《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与古伦木的离别,《太阳照常升起》里与阿廖沙的离别,《鬼子来了》里与自我生命的离别,《让子弹飞》里张牧之与兄弟们的离别,姜文喜欢离别,因为团圆只是观众的期望,而并不是每个角色本身都一直在期待着团圆,更多的角色,渴望的还是自由。

两哥们儿办了一台春晚,接着死了一姑娘,随后又拍了一部奸杀题材的电影。《一步之遥》在故事层面上就讲了这么一句话。但是有意思的不在这,而在姜文加进去的看起来与故事无关甚至完全无用的段子:武七将一洋妞拒绝他说得既是面又是王婆既是天又是地,无用;马走日给慈禧太后出招剪辫子,却因喝醉了酒误了事,无用;几十分钟的春晚似的花域总统大选,无用,没有根本的行动任务和目的,仅仅是因为武七的一个闹人的理由,就要做这么一件事,观众很难理解,太牵强;第一次帮武七洗钱办选举,哪来的前届“总统”?赛二爷的出现在剧作上没有丝毫的推动作用等等。很多段子单独拉出来分析,很少会有较为明确的戏剧任务。对一个电影剧本来说,一场戏如果没有较为明确的戏剧任务,就是废戏。姜文不厌其烦地加了很多废戏,但为了避免观众跟不上故事的节奏,他特意加了许多旁白。其实《一步之遥》想传达的信息,姜文用旁白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只不过是观众的思维依旧跟不上而已。

在20分钟时,剧作上出现了第一个“威胁”,但这威胁仅仅是出现了《枪毙马走日》这么一个标题而已,第一个小威胁出现之后便是春晚双人相声、歌舞表演以及现场联线互动和单人演讲的直播了。而在50分钟时,马走日和完颜一起吸食大麻,这才算做是传统剧作结构里的催化剂,56分时完颜的死亡造成了情节发展方向的转变,便是情节点1了。这比类型电影晚了半个小时,用来开春晚了。在56分到85分,故事重心是马走日逃亡,还没有出《基督山伯爵》的框架,85分摄影机一转,便是另一个故事了:武六要拍完整的电影。而至于马走日和武六的关系,在沙滩上和火车上便说的很清楚了:他们二人一起去法国留学学过电影,曾经私定过终身,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马走日在受到完颜百般暗示后依然装疯卖傻地拒绝她了。

总的来说,《一步之遥》是一部略微有点过分的电影,但责任并不完全是在姜文。不论是有意或者无意,姜文没有将普通观众放在眼里。这也恰恰是现今中国电影产业存在的一个不良现象:观众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大部分还处在被爆米花大片所吸引的感官刺激的影视鉴赏水平。不是《一步之遥》拍的太难懂,而是大部分观众缺乏基础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及文化思维的锻炼,所以,《一步之遥》所带来的这些不良影响,姜文承担一半,观众要承担一半。如果说《让子弹飞》代表着姜文站着把钱给挣了的话,《一步之遥》则就代表着姜文站着把观众给骂了。

千钧一发狼图腾

-----浅评电影《狼图腾》

在2015年的贺岁档电影中,由中法合拍的电影《狼图腾》为华语电影树立起来了一面新的旗帜。虽然电影《狼图腾》本身有诸多的问题和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确实给当今的中国电影市场起到了些许的模范作用:一部真正用良心制作的电影,是不会受到真正的电影观众的鄙夷与反感的。父子玩耍、赌博、捉鬼、杀狼……今年的贺岁档用这些词便可以代替。相对而言,《狼图腾》要比其他的“东西”,更像电影一些。

影片《狼图腾》的投资接近3.5个亿,此影片若是想赚钱,怎么着票房也得接近9个亿,而根据现今的票房生长趋势,比较悬。虽然说《狼图腾》本身对现今的电影制作行业来说是一次冲击,但是如果这部电影成本都收不回来的话,又将造成一次不小的风浪:连这么一部耗费了7年的精力去制作的电影,在现今的影视环境下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那么还有谁愿意再去认认真真地做电影?

文学是一座塬,电影是塬上的建筑。对一部电影而言,其剧作本身的文学基础是极其重要的,除去摄影、灯光、美术、剪辑等技术性工作之外,剧作决定着影片能否到达的深度和高度。姜戎的原著小说《狼图腾》为电影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观众,而几大编剧对原著的修改却让部分粉丝观众感到不满,尤其是对故事结局的处理:原著中陈阵亲手杀死了自己养的小狼,而在电影中小狼获得了自由,离开了陈阵。这就牵扯到关于喜剧和悲剧之间不同的结局将导致的观众拥有着不同的情绪,一般而言,充满希望的结局会让观众感到喜悦、兴奋,但思考时间很短暂,而悲伤的结局虽然让观众感到低落、深沉,但是恰恰可以促使观众去进行反思,去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悲伤结局的最终产生。也正因如此,往往优秀的悲剧都能够带给读者一种宗教仪式般的神圣感,这也是原著《狼图腾》让我感受到的。当陈阵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小狼时,我才真正的领悟到:狼在草原上是作为英雄而存在的。而电影中充满希望的结局却让我没有了这种发自肺腑的臣服。虽然我知道这是为了《狼图腾》能够成为商业大作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因为对部分花钱看电影的观众而言,悲剧不一定能够让他们收获到一些东西,也许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前几年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王宝强的牺牲让一大波网民指名道姓地对该剧的主创人员进行谩骂。当今电影市场鱼龙混杂,部分掏钱进电影院的观众的文化修养还达不到观看艺术电影的基本标准,所以,为了票房,我理解但并不支持《狼图腾》这么做。当然,也不排除导演让.雅克.阿诺和几大法国编剧以及芦苇几人对狼本身的真诚祝福。(但说实在的,这些大牌编剧估计不会因为自己私心的祝福就随意更改原著的。)

作为一部蒙古草原的史诗级电影,《狼图腾》在剧作上安排地并不是特别紧凑,尤其是两段长时期之间的过渡,例如在陈阵刚到草原和适应草原这两段时期,仅用用“六个月后”就翻过去了,略显松垮。在同为史诗题材电影的《勇敢的心》中,每一段时期的过渡都拥有一激烈事件进行推动,这样的话即使故事的时间跨度很长,在剧作上也依然会保持强烈的节奏感。说的简单一点,部分戏与戏之间在剧作上是脱节的,例如在影片开始不久,陈阵只是被狼吓着了,却突然说了一句:“我被狼迷住了。”原因哪去了?

《狼图腾》在上映后,关于电影准备阶段和摄制阶段的种种消息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同时也出现了这么一种观点:一群人将狼都训练得能拍电影了,然后告诉观众,狼是不可能被驯服的动物,这可以说是一个悖论。但是将《狼图腾》拍成电影,就相当于陈阵在羊群里养了一条狼,这原本是一件违背原则以及现有道德的事情,但是养狼这件事情本身,却恰恰成为了陈阵在内蒙的生活中最大的收获,因为养了狼,才能够更理解狼。在电影拍摄的花絮中,主创者们一直很强调狼的演出,说他们并没有驯服狼,而是像陈阵一样因为崇拜狼,才想着去亲近狼。尊重狼原本拥有的自由,在拍摄过程中进行引导,从而促成影片的拍摄。可以说,《狼图腾》的拍摄,确实是没有尊重最真实的狼,但是它对狼本身的荣誉而言,是极其有价值的。

关于影片中两个男主角的表演,这是造成影片评分不高的主要原因,但我只说一句:陈阵、杨克二人的演员没选好,就不应该选择冯绍峰和窦骁。再不多说。

纵使《狼图腾》在各个方面或多或少的有些问题,但是不能否认这部电影是最近几年来华语电影的一大亮点,14、15年,上院线的电影中,用点心思认真制作的也就三部:《黄金时代》、《推拿》和《狼图腾》。而在票房上,却都没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而《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假电影”却一帆直上。用心做的电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电影,赔的一塌糊涂,而草草拍摄、毫无诚意的“假电影”却是赚的一塌糊涂。实为不公。

真是希望《狼图腾》能够为中国电影人敲响一面警钟,希望那些狼能够用长嗷告诉那些做“假电影”的影像工作者们:“我们做的并不完美,但最起码,我们拍的是电影。你们呢?”

‍‍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杨启琛 编辑者:赵烜艺 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