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读《社会认知》有感

发布时间:2016-05-30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作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家阿伦森在他的《社会性动物》一书中将《社会认知》这一章节独立开来,以讲故事的方式铺陈,解开了萦绕在我脑海之中的诸多饶有趣味的谜题:面对信息时代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会如何处理这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是先天的“认知吝啬鬼”吗?为什么人类往往容易自以为是?这本书给了我足够理性的解答。

(一)面对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应对?

在《社会性动物》里提到: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生中收看的广告要超过700万条,每天需要做出无数的决定,当然,这其中既包括重要的决策,也有无关紧要的想法,还有一些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却会产生可怕后果的决定。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我们显然不可能接收到的的每一条信息,以及我们所做出的每一项决定,都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更是一种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迅速普及,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以及众多社交网络平台上的海量信息,迫使我们不得不筛选出最关键的部分、最有利的环节,这样的认知是否理性呢?

在《社会性动物》里,作者提到了一个“认知吝啬者”的概念,正好可以解释上述这种情形。认知吝啬,就是说人们总会尽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能量。考虑到我们处理信息有限能力,我们会试图采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采用这种策略时,我们或者忽略掉一些信息,以减轻自身的认知负担;或者“过分利用'一些信息;或者自我感觉良好,而情愿接受一种不太完美的选择。我们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理解的一种途径就是采用便捷式判断,比如:“来自健康食品店里的一种食品,一定会对你的健康有益。”像这样的一种心理捷径,便捷式判断是几乎不需要思考的,它可以直接用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在本书中令我印象颇深的有以下几个典型的观点:

第一,根据丹尼尔-卡尼曼的观点,当我们运用代表性便捷式判断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某个认知对象与另一认知对象的相似性,并推断第一个对象与第二个对象一样。例如,我们知道高质量的产品价钱也很贵;因此,如果某个东西价格很贵,我们便可能推断它的确很好,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我的决策:买还是不买。但是,正如许多消费者知道的,高价格并不意味着高质量。

第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运用易得性便捷式判断被证明是准确而有效的。但也可能存在这样一个弊端:联想到的并不能够代表整体的印象。这一点有可能导致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试想以下问题,你认为美国人中,死于鲨鱼袭击的多,还是飞机坠毁的多?死于火灾的多,还是被水淹死的人多?想必大多数人会说,死于鲨鱼袭击比飞机坠毁更常见,死于火灾比被水淹死更常见。事实上这两种回答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更容易从以往栩栩如生新闻报道中,去寻找答案,而没有实际的依据佐证。

第三,态度是一种包含了情感与评价成分的信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态度是对特定对象的累积性评价。根据安东尼·普拉特坎尼斯观点,人们倾向于将态度便捷式判断作为一种制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依据态度,我们可以将认知对象归为有利的一类或者不利的一类。例如,假如Sam不喜欢前总统里根,那么只要他一想到财政赤字,就会归咎于推行的“贷记卡”经济政策。

“认知吝啬”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理念,它提示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否则我们就容易为之所奴役。对他人的成见,自以为是,就是踏进了认知局限性的“陷阱”,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认知能力。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进一步思考:我们的认知,对什么更敏感?

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假设:假如你是美国总统,而这个国家面临着一场突然爆发的瘟疫,预计将会有600人丧生。为了抗击疾病,你的顾问给你准备两套方案,最大努力预测了采取每种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

”假如采用了方案A,其中200人将会活下来。“

”假如采用了方案B,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600人都会活下来,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来。“

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社会认知》里面提到的试验结果是:72%的受访者选择方案A。然而,如果方案的内容不变,只是改变话语的表述方式,即“假如采用了方案A,其中400人将会死去“和”假如采用了方案B,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没有人会死去,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600人将会死去“,情况截然相反,以这种方式来提问,78%受访者选择方案B。

这结果使我感到讶异,明明两种选择方案在功能上是相同的,为什么在有关方案的措辞上进行简单地调整,就可以诱使受访者改变原初的决定呢?

阿伦森分析了其背后的心理现象:比较得到和损失两者,我们的认知对于损失更为敏感。人们不喜欢损失,而且会想方设法地避免损失。失去20美元所体验到的痛苦,要比得到20美元带来的快乐强烈得多。因此为决策设置框架,相当重要。而这种对于认知敏感的把握,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说服别人的重要方法。

(二)为什么你总是自以为是?

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会染上一种病——”自以为是“病。自以为是的人往往在生活里用到最多的话语就是”凭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凭什么要听你的,凭什么要这么做,凭什么我不可以“。一个“凭”和一个“为”,虽然只差了一个字,但是显示出了自我认知的不同。”为什么”,更多的是对于自我认知的不足而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凭什么”,更多的是过分相信自我认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以为是。

我们在认识社会、解释各种有趣的事件时一般是有理性而且准确的,但有时候也容易出现一些偏差与不准确,在研究人们如何对社会生活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作者把前面我们提到的“自以为是”称为:自我中心思维,它会影响人们对具体事件的归因和解释。持有自我中心思维的人倾向于将自己视为整个事件的中心,倾向于关注和回忆自己的成绩,为此而不惜截留有关其他人成绩的信息。这类人总是把自己想象成剧中的主角和焦点,由此影响着事件的进程和他人的行为。

自以为是的人还习惯于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性格归因,而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情境归因。这一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颇为常见,比如:在“新生杯”篮球赛中,如果你投进了一个高难度的球,你很可能觉得这是因为自己的判断力和弹跳力很棒;相反,假如你没有投中,就有可能会声称自己被人犯规,或者声称因地板打滑而导致自己没有把握好弹跳的时间。

虽然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对自己行为的意义进行解释或者歪曲,以便于使它们符合自己所认为道德上完美而又合乎理性的人的行动。但是,我们能一味地去否定自我偏差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吗?

认知吝啬者策略可以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能力,去处理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策略也可能使我们在仓促决定时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导致严重的错误和偏见。尽管社会生活中难免出现偏差性思维,但我们也能够进行清晰、理性的思考。这么说来,自我中心思维也不一定是坏事,合理地应用自我中心思维,既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又能有效地提升自我。许多研究反复证明,人们会更精准地记忆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记忆中存在的自我中心思维对于我们也具有实际意义,它可能帮助我们达到一些重要目的。“那些认为自己可以使好的事情发生的人,会更加努力并且更加坚定地去实现可能的目标。”在自我中心思维这件事上,只要把握好“度”,利用好自我的情境,那么趋利避害也是可以实现的。

对我而言,社会性动物最具吸引力的一面就是,人们有着将自己视为完美而又具有理性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是多么频繁地致使我们采取那些既不完美又没有理性的行动。这是《社会认知》的精髓,也是指导我们理解生活、解释社会的箴言。

文章作者:李佳星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