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童年味道—浅评《小巷童年》

发布时间:2016-06-08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接地气却不土俗,看似平凡却又独具魅力,未跟随潮流新意却层出不穷,这就是我对《小巷童年》这本书的评价。

“已经走完了大半个世纪的人生旅途,沧桑变迁,儿时的忆念终难淡忘,往事萦绕,特别是从小居住的石板路小巷。小巷里有淳朴厚道的人们,有各式挑担的叫卖声……送上一杯浓浓的苦茶,容我偷偷地一瞥您回味时的微笑吧。”一小段亲切和气的话语,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者,一面倒好了茶水,一面坐下将故事娓娓道来……

木刻板画风格的配图别具匠心且反映了那个年代的老上海风情,然而这里的老上海,并不是充斥着繁华喧嚣灯红酒绿的上海,而是集人世哀乐于一体的小巷——

“我”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里,因生得黑,得一绰号“瓦将军”,自小喜好诗文,尤其是小说,但父亲却看不惯,在不高兴时常会把《万象》、《蓝皮书》之类扔出去,认为“到老也不会有出息”。

童年的“我”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淘气——把炮仗故意扔到邻居窗台上去又赶快逃走,吓了正在做饭的阿姨一大跳;馋嘴——在帮父亲买香烟的时候动了“歪脑筋”,跑了五个小店赚了二毛钱的差价,只为一包香喷喷的猪头肉;攀比心理——羡慕富家子弟的光鲜亮丽,回家翻箱倒柜老半天打扮了一番好赢得同龄人的赞叹,最后却得知穿了姑妈的短筒丝袜到处晃悠;跟风——跟着一群大孩子们聚赌,被父亲发现后想法儿给予了心惊胆战的“惩罚”……也是一个不好管的“熊孩子”。然而即使是“熊孩子”,也有着一些闪光点存在:富有想象力——即使是被教导严格的祖母罚跪时,欣赏着墙面受潮泛起的花纹,看出了许多离奇的画面和构图;富有正义感:虽然是被迫去“冒险”一次,但帮小伙伴“望风”去拔掉当时作威作福的美国人几根链条也值得点个赞;喜欢小动物——格外爱护家里的一只长不大的小公鸡,在其受到欺负时极是心疼,后又照顾许久一只被遗弃的流浪狗……综合来看,我虽是“熊孩子”,却也普通可爱,完全不是个“坏孩子”。

本书“我的祖母”“小巷闲荡”“乞丐文化”……“我和京剧”“过年”等章节标题言简意赅,内容从童年孩子的视角出发,加以作家特有的笔触进行描述,较为全面而幽默地展示了童年趣味和老上海风土人情,同时毫不回避真实历史背景,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阶级、贫富之间的矛盾通过一个个小事件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小公鸡”一章中,大致内容在讲述我反抗“小霸王”黑皮,以“斗鸡”取“胜负”的事情,其中自然地道出黑皮之所以能成为“小霸王”的原因:他的老爸是腰带上挂手枪的“包打听”,又插入“包打听”为黑皮“撑腰”而抢走人力车夫老金的车牌车垫,使其不得不买肉打酒来讨饶还被踢出门去一事,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租借地的外国人及其走狗作威作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不平和痛苦。类似于这种事情的讲述不只这一次,可见小巷里的童年,有乐也有苦,纵然是小孩子,也能清楚地看到因历史和社会境况而无法抹去的伤痕。

个人对“过年”一章的印象很是深刻,不仅讲解了传统的过年风俗习惯,还融入一些趣闻轶事,像由于平时日子过得艰辛,所以趁除夕夜菜肴丰盛便大吃大喝到呕吐的孩子:“我的二妹至今不吃笋干,就是小时候在一次除夕吃怕的”,语气一本正经,却令人忍笑不禁;像对于新年客人上门拜访的“独特评价”:“这可是件可怕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互相赠予红包之后,客人们“便开始了对食品蝗虫式的席卷。”,顺便补充了“我”的愤怒,愤怒到偷偷去厨房吃红烧肉,结果吃到嘴里却发现是明日要包粽子的生肉……书中的文字并非口吐莲花字字生辉,但生动形象,时不时冒出的“绝妙”的比喻同颇具“戏剧性”的情节同样精彩,叫人拍手称快。

逐渐长大的“我”终于过了15岁的生日,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经过跌跌撞撞也如愿考进了学校,却只得到了家人的漠视,这或许反映了大家庭的一种悲哀,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未来的憧憬。

“鲁迅曾为了忘却而纪念”,而这本书“不止于纪念,更不是为了忘却。”朝花夕拾,一遍遍地畅读过后,我想我淘到的,读者淘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别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