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二考试前夕,教练带我们几个大学生到考试场地练车,下午三点开始的练习愣是持续到了晚上九点半。一辆辆教练车在场地上排起了长龙,发动机的轰鸣和教练们凶狠的却又无奈的吼叫声纠缠在一起,周遭流动着焦虑紧张的暗涌。
“你们最后再去上坡的地方认一认黑色的标记点,每条车道都看看,快去快去!看完之后来门口找我。”教练说着驱车而去,留下疲惫的我们。
其实,我们四人对于标志点都已了然于胸,而教练似乎永远都放心不下,我们四处走动意思了一下,便径直走向教练的车。
回去的路上大家都沉默,我转头看了看他们,不知道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对于明天的考试已经在心里担心了一百次,不过也可能自信着想“把考试全部交给明天的自己吧”,有一瞬间我也这样想,不过也就一瞬间,天生没法多虑。
或许人越成长,越倾向于探求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学车的时候,到底学了什么?仅仅是如何把控方向盘和刹车油门吗?这五天的练习我们习得了“应付科目二考试”之外的东西了嘛?难道这次的科目二失败了,这近一个礼拜的付出就白费了吗?
有人会批判说:“你不过是在给自己找考试失败后的心理安慰罢了。”
失败占了百分之五十的概率,无论平时练习开得多完美,最后还有一半失败的可能,所以这样“所谓的心理安慰”还是很重要的。当你不再过分的患得患失,做一个“过程主义者”,这样的心态甚至是有利于考试结果趋于成功的。
那么,这与其说是心理安慰,不如看做一种临考的智慧,我愈发认为“考试只是检验手段,你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收获的远远不止考题所要求的能力”。
我们在学车的时候到底在学什么?“到底”二字是大写加粗的,所以我们其实根本没学到教练口中再三强调的“考试技巧”,那些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我敢说科目二通过之后,那些对准标志线、标志点等等技巧都会在遗忘曲线的驱使下消失在我们脑海中。认真的讲,我们学到了很多人生当中必备的能力和技巧。
学车时,我学会了忍受批评和训斥。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问答,有人问为什么很多人高考完都去学车了,有人神回复:“趁你还有挨骂的能力。”好笑之余,我想到了人的自尊心的问题。高中及以前,我们在学校里都是逆来顺受的人,这是我们作为学生的无奈,所谓自尊心早已被成山的试卷压垮,那时老师的几句难听的训斥我们大都无视。读书时代我们不会在老师面前嘴不饶人,我们都无视,因为言语上对老师的顶撞一般是没有意义的,学习才是大业。然而后来,我们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再后来我们会进入大社会,我们脱离父母,开始长时间的独立生存。身为个体,我们既包含于社会又和社会对立,人类的本能让我们尽全力保护自己,我们的自尊心在还不成熟的心智下被无限放大,初入社会的我们似乎很易怒,离接受别人的职责和批评还需要一段时间。在准备科目二的这一个星期里,我们学车的每个人都被教练骂过,不是那种脏话连篇,而是抱怨式的骂语。约定好时间练车,有人迟到被骂;有人方向盘打不利索,离合器踩得晃晃悠悠被骂;练了一下午的车,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可以结束明天再练,到了第二天依旧错误频出被骂;因为安全带、转向灯这种小细节没注意的被骂……想想教练骂我们都是有理有据,也都是为我们好,我也经常被骂,大概我本身就很容易接受训斥,这样的过程不算艰难。和我一起学车的一个男生据我了解天生脾气暴躁,易怒,有一次教练骂人的语气重了一些,骂人带了几个脏字,那男生带着前几天被骂的负面情绪一个不小心顶上嘴了,师生二人争吵了几轮,教练一句“我教车以来就没见过你这样的学生”把那个男生说成了“乖乖子”,接下来的三四天他对教练都是毕恭毕敬的,客气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学车时,我学会了享受枯燥和重复。
先不说科目二,理论考科目一就够我受的了。题库里一千多道习题,做新题枯燥,几天里枯燥着做完新题,接着开始重复,考试前几天有些题我都做了十多遍了。后来我想到了应试教育里的一个不成文的理论,“学习就是重复”——随着印象的不断加深,量的积累最终会达成质的飞跃。那么,科目一的备考过程就是使我再一次领悟到这么一个真谛。再说科目二,客观地说科目二的内容是枯燥的,把车开上坡再下坡,然后绕弯、倒库、转弯,都是很无聊的操作。教练第一遍教你,你可能还有点新鲜感,甚至跃跃欲试,到后来你发现自己又机械地完成一次考试模拟时,你发现这也太无趣了吧……然后还是重复,找感觉,重复,感觉加深,其实重复的意义很大啊,发现了吗?当我们做一件事达到了娴熟自如的境地,那这件事就非常简单了,因为在我们心里已经形成了“感觉”,那开车就是速度感和方向感。不管过程有多枯燥乏味,我们终会体会到“感觉”,这都是我们认为的“枯燥和重复”堆砌起来的,所以不如试着享受这样一个过程,“感觉”总会来的。
学车时,我学会了控制人和物的技巧。
想想你上一次“失控”是什么时候?突然的情绪低落无法自我调整;因为某件事“一哭二闹三上吊”;和父母吵、和恋人吵、和朋友吵……你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思维和情绪不受控制杂乱无章。再想想你有没有“认生习惯”,比如:换张床就睡不着;换个篮球、换个球拍就打不好球;换台电脑、换辆自行车就做不好原本驾轻就熟的事情……我们往往倾向于和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件形成“人机关系”,我们在脑海中对这些事物与我们之间的互动过程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认知,我们依赖这些“老朋友”,而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或者心理状态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在完全没接触过方向盘和离合器之前,我几乎是有点怕开车的,怕一个不小心造成一些后果。当我真正坐在正驾驶座上,手握方向盘,在教练手把手的教学下启动车子,前进、后退、转弯,我意识到我是可以大胆自信地控制眼前这部大型机器的。刚开始练车,我全神贯注,脑子里只有如何开好车一件事,我把心沉下来,感受着车子的移动和方位,我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相信车子,我做我想做的,车子便执行我命令的。到后来,我对于开车有了“感觉”,能下意识地完成一些动作,控制车子慢慢变成了大脑中的一套指令,夸张点来说是“人车合一”吧。在寻求自我和借助外物的方面,学会控制很重要。
科目二我是一次过了,很庆幸我在考试通过之外还有更宝贵的收获。
文章作者:庄栋辉 编辑者:王楠楠 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