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缅怀的日子。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更多是一个闲暇之时,是一个可以放松身心,趁着春日外出走走的时间。
春月纷纷下江南
四月伊始,清明雨纷纷,西湖在烟雨笼罩之下更显朦胧之美,举伞漫步于绿柳插条下更有一番别样的体会。难得的小长假让景区的游客比平时多了几倍,即便大雾阻碍视线,凉意扑面,来往的嬉闹人群依旧让人感到好像是与春日撞了个满怀。
走进西湖,才发现古人的那些美如画的诗词歌赋在这里才能恰如其分的搭配起来。清明四月的西湖,更是别具一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虽然没看着小荷,光听这诗句,对西湖的赞美之情便油然而生。由于只有三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并没有离那家美食店走太远,就走在附近的一段西湖沿岸——西湖十景之一的湖滨晴雨。杭州有句名谚:“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湖滨晴雨大抵由此得来。
路边的草地抽出了翠绿的新芽,上面还挂着一粒粒晶莹剔透的雨水,蹲下系鞋带时一股清新的草香会不自主地飘进鼻子里,当惬意感受这专属春天气息的味道时,身体晃动产生的气流又让水珠调皮地滑落,轻盈的好像坐滑梯的孩子们。
沿着被绿色覆盖的“白堤”,随着簇拥的人群前进,长长的河堤到处都是合影留念的游客。但是美景还是要用心来看,印在心中是最好不过的了。靠着湖边的草丛隔一定的距离就有一棵桃树,现在正是开花的季节,粉色的花朵竞相开放,其中偶尔也会有小花苞,它们的含蓄待放显得愈加有趣,别说是靠近闻闻香味了,就连看到这片粉色心里都是甜的。
在这片桃红柳绿之中,远处的大雾茫茫好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湖中的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矗立在山上的雷峰塔能看到的也只是一些轮廓。站在湖边向远处望,大雾深处仿佛是仙境,是与世隔绝之处,也许下一秒就会有仙人驾着云从山中出现,俨然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是完全不同于这边油彩的画风,唯一能让两者结合起来的就是之间的湖水了。随着微风浅浅泛起涟漪的湖水无论在哪个画幅里都丝毫没有违和,还有湖水中的小鱼,摆动着小巧的尾巴贪婪的享受着游客扔来的食物,也像是在向游人们展示这片人们从古赞誉至今的西湖确实是明净清澈。
小桥流水,精美绝伦,即使是在西湖的外围,你也能完全领略到西湖的美,四月的西湖,说它清冷,他却带着春天稚嫩的温暖,说他燥热,可清风吹过,留下的是带着湖水凉意的清新,每走几步就是一座桥,一个亭,几棵柳,满眼的绿色,满目的春色,小桥下,亭子边,三三两两的坐着几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下棋,聊天,自得其乐,他们把西湖当成了生活。他们生在长在这么优美的景色中,何其有幸。岸边时不时冒出来几个凉亭,每一个凉亭旁边都有碑,每一个碑上都铭刻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不远处几栋西式的小洋楼隐隐约约的藏匿在树木的后面,幽雅而美丽。我摸着洋楼黄色的墙面,虽有岁月的痕迹,但仍坚固挺拔,温柔优雅,至今还保留的这么完好,这里的每一栋楼里都曾有过不同的故事,住过有不同故事的人们。如今,楼的大门用生了绣的铁锁牢牢地锁着,洋楼仍在,但却也早已物是人非。
“美食配美景”才是最完美的旅行,几道特色菜也算是才能为西湖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西湖醋鱼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酸,不夸张的说第一口下去让我感觉像是喝了一口醋,可再细细品味,鲜肥的鱼肉与酸味的融合确实是有独特的清爽口感。童子鸡油而不腻,入口即化的鸡肉让人吃了就忘不了,也让我们记住了属于这座城市这片水土的味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清明微微夹雨的凉风依旧吹的我陶醉。西湖,是一个从细微之处就能感受美的地方。
海风习习漾春意
巴士奔驰在浙江的跨海大桥上,那一条笔直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烟雾缭绕的跨海公路延伸至我们将要去的终点。往窗外看去,右侧就是那茫茫大海,对岸就是祖国的最东边。中国的海岸线绵延几万里,有那么多海,看过了海南的碧水蓝天与山东的渤海湾,今天来了东海。
下车小憩,迎面吹来的海风中夹杂着一股腥味,水雾漫天。
沿着海边的公路一直走着,在旅途中的人永远是快乐的,不快乐的也往往过一会儿就烟消云散。备受期待的并不仅仅是风景与美食,还有很多未知的人与事。
午饭吃过烤鱼和海鲜,一行人走到中国渔村古镇,与江南别处的古镇不一样的是,这里的古镇上经营的店铺大多是卖海螺海产品。走到巷口走到尽头就是海,青石板路上积淀着历史的沧桑,或许也残存着从前的渔夫们出海捕鱼归来的痕迹和故事。渔村里有庙宇,人流熙熙攘攘,不停地有虔诚的人进去为自己求得好运。在从前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东边的渔民们都是靠这样古老的方法庇佑家人与收益。我驻足,凝望着它出了神。
我一直喜欢傍晚四五点的古镇,沿着石板路走,人流稀稀疏疏,空气里不知道何处飘来的食物香,忽然飘过的微微凉风带来客栈小店的慢悠悠的轻音乐。很多店家已经开始准备晚饭,大老远就能问道浓厚的饭菜酒香,还会夹着海面吹过来的鲜味,让人幸福感蹭蹭蹭。
一半现代一半古的江南真的迷人到心底。天一阁的细雨,车站的哼歌猜曲,火车上的扑克牌与渐行渐远的山川河流,每一处都让我喜爱至极。
同行的伴侣一直是旅行的重要意义。一直以来令我十分骄傲的事,就是无论高中或大学,我身边都有一群热爱生活的朋友。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成为焦点,走到哪里都是全场欢乐的中心,走到哪里都能把快乐传染给别人。旅途中总有不少陌生的长辈冲我们笑,有一脸焦虑的赶车的人冲我们笑,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冲我们笑,有抱着孩子的妇女冲我们笑,有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小年轻冲我们笑。换做我,遇到这样一群年轻有活动力的青年,我也会情不自禁的笑。
我希望和他们一起踏平山和海,跑这场时间马拉松。
厦门,一座秀丽充满文艺小清新特质的城市。走在路上,海风轻抚在脸上。在众多不知名的小巷子里邂逅几座老房子,逗弄几只猫狗,就这样安安静静的走着,总会从尘世喧嚣之中脱离出来,感受不一样的城市风情。
说到厦门,有两个地方不得不说,一为鼓浪屿,二为厦门大学。鼓浪屿,一座历史与文艺气息并存的小城。刚刚登岛,海水拍打着岸边,海风掠过耳朵,尽管清明假期人潮喧嚣,但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大海给予你的无限自由与宽广。
初入鼓浪屿,不着急选择那些代表景点,而是走向了一些看似偏僻的小巷子。巷子里的每一处街景,都散发着独属于鼓浪屿的美好。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上随意挂着些衣服,树木随意生长,枝桠爬向屋顶,桂花香浓郁怡人。坐在石阶上,随意拍几张照,聊聊天,唱唱歌,有某一瞬间总以为自己好像再次回到童年的老街,无所顾忌的快乐着。或许,这才是旅行最大的意义。
当然,那些代表景点还是要去的。在日光岩上俯瞰厦门全景,在海滩上感受海风味道,在钢琴博物馆享受着音乐的厚重感,在龙头路吃遍所有小吃,逛遍所有小店,买一杯张三疯奶茶穿梭在鼓浪屿的街道。
传说中的厦门大学也是必去不可的,正如厦门这个城市一般,厦门大学的建筑都拥有着独具匠心的设计,每一处绿化每一座楼每一个雕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性格。来到厦大,不得不说最有趣最青春的正是那充满活力和想象的“芙蓉隧道”。墙壁两旁都是厦大学生手绘的墙壁,涂鸦着自己的梦想与未来,各式各样让人惊叹的涂鸦给我很大惊喜。一所大学就像是一座小城,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在厦门,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清新特质,如果你想离开现在的生活,去厦门吧;如果你对生活感到彷徨,去厦门吧;如果你发现自己失去耐心急躁不安,去厦门吧;在路上慢慢走,你的心会给你答案。
清明节,归去吧
虽然春日是出游的好时节,但是清明节也是缅怀祖先扫墓的日子。带着最虔诚的心境,我们也要回到家中,回到最初的地方体会亲情的意味。
南方的清明节是要做青团的,在节前去市场上买来翠绿杆子上还有些白毛的棉青,仔细一朵朵挑出来,捡取叶黄的,摘去根老的地方,只取又嫩又绿的一截。洗净的棉青会被揉成一团团,取汁液和进面粉里,一团翠绿的面团会被搓成长条捏出一个个小球再压扁像一张厚实的饺子皮。这时候,常常过往的邻居便会说笑着进来帮忙包青团,不同的人包的形态也各异,大致是一种像一个大饺子,这里面一般是笋丁豆干咸菜馅的;一种像一个圆圆的小球,这里面一般是自家做的豆沙馅。一咸一甜,是小镇居民常会备下的口味。相互谈笑间,青团很快包完,这时候妈妈就会赶紧拿一些去蒸熟给街坊四邻送去,虽每家都有但大都不会拒绝,正如同只是路过就会自然来帮忙包一样。
清明另一大事就是扫墓。小镇扫墓也是有规矩的,准备出发前会先备下一个小竹篮,篮子里盛放一小碗肉类,豆制品类,还有些蔬菜,一般也还会带一瓶老酒,两只小酒杯。更有些人家会带些逝者生前喜爱的东西,都作为是祭品摆在墓前的小台阶上。本来都是土葬的习俗,后来政府提倡公墓,但是大多小辈还是决定不移已故老人的墓。所以每年清明,扫墓前都会先把墓前的土地打扫干净,墓的周围都仔细收拾一遍,恭恭敬敬的上香。这是小镇留下的一种纪念的方式,以及提醒着后辈家族的历史。
清明时节雨纷纷,日头一好就会乐意出门踏青。特意去看望小奶奶一趟,为着看一看老人,还有老人家门前一大片的田野。全是翠绿的不知名的低矮的野草,还偶尔夹杂着黄色的紫色的白色小花,像是小学课本里描述的春天一般的,山野全是绿的,绿叶间忽地窜出一颗开满粉色花朵的树,山下的小溪里不断漂浮地流动着粉嫩的花瓣。老人还在想着年纪大了,家里的竹林没人打理,清明正好是春笋破土而出的时节。老人常说,这土地是听得懂天语的,春天一打雷,万物都会苏醒,地下苗都会出来。
清明的记忆每年有所不同,只是青团、扫墓、踏春这几样是必定要做的。这样清爽的时节,让我们缅怀过去的同时感受到希望。
清明节在同学们的返途中结束了,但是春天的脚步并没有停下。烟花三月,翩翩少年,娉婷少女,三三两两正走在烟雨的小路上。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专题部 宋威 程文琪 陈洁洋子 王志钊 陈姜玲 图片作者:尹旋超 王志钊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