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两地三日·四月清明

发布时间:2015-04-13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谁说的清明行人欲断魂?虽有纷纷雨,那份出游的喜乐胜过了水乡红红的灯笼,所谓哀思,也是被江南早春的烟雨晕开模糊在记忆里了吧。

西塘幻夜——冷月如霓莫相离
       到嘉善南站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和友人在人群中会面。来不及寒暄就已经被各前往西塘的游客大潮推着走。高速路上难见的拥堵,火车声喇叭声叫卖声询问声交织,原本困倦的感觉被吵醒。“小妹,去西塘吗?“略带口音的出租车司机热情从人群中钻过来。
       乘公交车无果,于是和一个姑娘拼了车,摆脱人群,前往西塘。
       平门桥头,民宿酒店的老板等候我们,沿着街就进入了西塘。酒吧一条街,震耳欲聋的音乐和晃眼的五彩灯光,人们都盛装打扮着,在节奏中疯狂。逆着人群向前,在音浪和五彩的洪水中像鱼一样穿梭。
       我拉着友人,眼神随着灯笼流转,大声对着他的耳朵喊着:“像过年一样“。
       “过年都没这么热闹。“他回喊。
从烧烤的烟火里过度到酒杯的碰撞声中,像是渐渐进入夜的内核,中心不是寂静,是狂欢。亢奋的音乐和飞舞的裙摆,年轻的女子穿着热辣,让人想入非非。
       当然只是玩笑,那种喧闹不是轻浮浪荡的,在墨蓝色的天空下的点点灯火,大片霓虹,是枯燥生活下一种解脱。
       接近12点的时候,狂欢渐渐散场。商户渐渐收摊回家,搬起一块一块扁形长木板卡在门口,作为挡板,如此古朴的打烊方式让我们定在那里看了许久,直到隔壁烧烤摊的老板问:“来点烤串吗?”我们才羞笑着离开。
       西塘的桥很多,每一座都相似却各有不同,可能江南的精致就体现在一角细致的雕刻,或者一片青苔点缀的瓦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座长而宽的拱形石桥,低而厚的石护栏,直直连到一条小巷。
       小巷的入口处有家小酒吧还未打烊,一个酒吧的女歌手靠在门边弹着吉他,简单的和弦,我听出那是《lemon tree》,不过她唱的是从未听过的法语版本,歌声连贯而清亮,远处的路灯光明亮而刺眼,灰尘被风吹走,但她的声音能在风里翻飞。我猜测这个从热带海岛上来被放逐于此的流浪者,在江南水乡靠一把吉他和几句呢喃生活,也是简单而快乐的。我拉着友人不愿走,跟着她的拍子踏在石阶上,一级一级上升,接近沉默的夜空,一级一级的下降,没入已眠的河水。
夜色让人更加美丽,但是西塘的美是经得起日光的考验。第二日清晨让人看到最纯粹的绿柳的最纯粹的青瓦白墙。南方的孩子没见过这么冷而明丽的春天,我们记忆中的4月是潮湿的南风和连绵的雨水,以及永远晒不干的被子。可是西塘让人耳目一新,清明这个节气仿佛能为它增加某种特殊的气质,干净而新鲜。站在花树下,李花瓣落在发梢,友人为我和春拍了一张合照。满目的新绿是眼中的一汪水藻,轻轻的呼吸,富有韵律感的打桨声与缠绵的水响,也有着泥土的味道。哪怕是静静踱步于烟雨长廊,让卖麦芽糖的爷爷给你绕一根麦芽棒糖,从儿时记忆中的罐子里舀出蜂蜜色的糖浆,绕成一个圆,包起了平日的喧嚣,也包起了生活中让人烦闷的琐屑。
       傍晚的西塘是狂欢场。深夜的西塘是私人阳台。白天的西塘是游客们的天下。江南不止是一个地域名称,也是一种风格,西塘被打上了她的烙印,虽然难免在商业化的大潮中流于俗套,却也仍然保持着应有的风骨。她的古朴与自然藏在一些细小的角落,你得去找寻去感受。在那里,你总能找到你想要的西塘,或者说,西塘总能找到属于它的你。

杭城烟雨——寄语春光共流转

       南宋御街宋时皇帝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如今已经成了公共的步行街道。游客的必逛景点,当地人的生活通道。白日喧嚣,夜晚依旧喧嚣。是热闹而不是吵的那种。
江南这边的小吃繁多,品种多样,龙须糖桂花糖芡实糕说不尽,光是街上的叫卖声也满是甜意。
街上有现做的龙须糖,透明的厨房里,师傅正在把麦芽糖揉搓软化,加入糯米粉,不断拉扯至丝状。这不似北方拉面的动作那般壮阔有力,却也需要一定技巧才能把蜜糖拉扯得如发丝细密柔软,而后加入花生芝麻椰蓉等馅料,整齐排列,包裹装盒。
刚做好的龙须糖别有一番滋味,色泽雪白,纤细紧密。和友人在街上品尝,一大口咬下去,入口即化,甜而不腻,满满的幸福感。
       雨丝绵绵,“沾衣又不湿,拂去又不是。”我们在雨中沿着河坊街穿过吴山街道,一路漫步至西湖。
到达西湖名景“柳浪闻莺”处已是午休时刻,那里却是热闹得很。两排柳树很高,柳条还是初春的颜色。垂下抬头望,觉得是一池水草,深深的飘摇。一条雕花石板路直通湖边,牡丹凤凰交叠,生动有趣,颇有古意。不忍踩踏,沿着边缘一边观赏一边走。
       身为桂林人,我见过烟雨漓江的迷离,骄傲于家乡甲天下的山水,却也被眼前景色征服。湖面开阔,日光并不明媚,这像雾像雨又像霾的潮湿空气遮去了西湖本来的面目,远处的房屋小洲也是轮廓模糊,海市蜃楼般的影子。天和湖脱色般苍白,几条黑色游船点缀其中,有一种淡淡的沧桑之感,如张大千的画,盛满万千意境。好在空气清新,心情舒畅,自然目及美景。可能真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吧。
       苏堤像是一条春运火车,我并不为抢到车票而欣喜。站在其中透过人与人的缝隙看风景,的确是失了兴致,拉着友人匆匆下车。节假日的景区总是这样,本来大家都是忙里偷闲,出逃游玩,没想到放松的时候还是挤在一起,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情况,可能是再也难以见到了吧。
那个晚上在河坊街的一家料理店吃了一餐精致的日本料理,甜而微辣的清酒冲破了生活寡淡,却也有其滋味,微醺的感觉很棒,偶尔的疯狂不算罪过,反倒是一种享受。
       还记得那晚点了一个牛肉锅,内料整齐而精致的摆在锅中,一番中火炖煮,也成了杂乱的美味。坐在榻榻米桌子前,暖黄的灯光把友人的轮廓照得温柔。对面的食客一边把牛肉往我碗里夹,一边说,日本料理很有家的感觉啊。
我看着刚端上来精致的手卷摆盘和被我们“瓜分”完的秋刀鱼“残骸”,忍不住笑了。
我说: “对啊,精致过后会很世俗。”
       市井气息浓重,人间烟火绚烂。俗有俗的快乐,更贴近生活本身。虚荣心支撑起的高姿态让人很累,不如放下吧。来,我们干杯。
       我喜欢的杭州有文气的名字,却没有傲骨文人的高姿态,一份不那么精致装盘的东坡肉是他的热情招待,一角有些破损的城墙是他的未洗砚台,一树柳浪闻莺是他的衣襟青青,一场烟雨朦胧是他新作刚成。

       时光仿佛和美景搭上伴的时候就会走得飞快,一切仿佛和清明无关,却又成了我美丽的借口。这大好春光,桃红柳绿,是出逃的最好理由,。
       清明时节雨啊,纷纷落。行人踏春风啊,擦肩过。
       酒家人似月啊,花似雪。两地三日行啊,留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