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人能活到100岁,那么她的寿命是1200个月,约有36000天,即864000个小时,再假设一个人不做任何事情只看书,一天最多看几本书、几十本杂志,折合一下,那么如果一个人一生什么都不做,只做一件事——看书,他最多能看完几十万本书。这样看来,即使一个人读到老、学到老,也看不完几十万本书,而且纯属理解不深的一种,倘若想要深读,那么连几十万本书都看不完。然而,整个中国有多少书、整个世界有多少书,我不知道具体数字,但我知道,一个人一生能读完的书一定不到它们的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由此得之,在这数不胜数的书海中,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挑选合适自己的书,那么我们又为何要读书、如何去读书、怎么理解读书的行为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告诉了我们读书要多读、细读,读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就会有见解了。但是,这也就要求了我们要认真地读书,不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有带着思考去读书,我们才能收获书中的知识。读书某一本书,怀揣着自己的想法,此时你可以与别人交流沟通,亦可以独自品味,这对于个人而言,不也是一种乐趣呢?
也许我们并没有陈寿先生那样高的读书境界,因为他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有多少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迫于高考的压力,我们从小学开始,有些甚至从幼儿园开始被父母强迫着去看书,先是故事书、而后百科书、接着教科书,我们可以知道,这其中的大多数人是不愿读书的,没有了兴趣,读书也就变了质,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不愿去碰书,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我觉得这也许是对小时候经历的一种反弹。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喜爱看书的我们该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呢?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正如前面所说的,多读书你便会有自己的见解,从而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寻找到读书的兴趣。
有人曾经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代的秀才为何百般艰苦也要赶考?究其根本,不过是为了飞黄腾达、光耀门楣,然而也不排除一些为国为民的有志之士。我们可以从历史书中看到,在实行科举制度之前,社会呈现的是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状况,穷苦人家没有办法突破等级制度,无法逾越社会的鸿沟去改变自己的一生,最终只得碌碌无为地过完自己贫穷的一辈子。再转眼科举制推行后的社会,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再有等级之分,只要你有能力、有实力便能有一个锦绣前程。由此观之,读书在古代人的眼里还是重要的,是能够与一辈子挂钩的,那么现在呢?现在,我们不还有个高考制度吗?不拼爹、不拼妈,通过高考,生活水平不同的人能够接受同样水平的教育,经过大学的历练,每一个人的起跑线也就变成了一样的。
且不说读书功利性的一面,“诗圣”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看那许许多多的书,也就是为了让自己写起文章、诗歌时能更有灵感,写出的作品也更能被人赞赏。多读书、读好书,了解并掌握一些伟人的故事、事迹,在写作时能够想起并灵活地运用起来,使文章更加富有内涵,那么我们之前读的那些书就没有白读。对现在的人而言,读书不仅仅局限于古代的书种,还包括一些哲学、法学、伦理学等等一类的书,通过阅读这些书,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会更多,那么求助别人的次数也就会减少。连杜甫这样的大诗人都要多读书,更何况我们这些无名小卒呢?
我们已是大学生了,拥有的自由支配时间也变得更多了,那么,为何不趁着年轻,趁着时间充裕多读一些书呢?“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曾经的我们有多么努力、多么刻苦,但那都已经过去了,倘若现在的我们不努力学些知识充实自己,那么很有可能造成“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而且,一旦工作后,我们便会变得忙碌起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会随之减少,所以,抓紧时间读书吧。
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记得小时候读书,老师常常要求我们“眼到,口到,心到”,这就是说作为读者的我们,首先要仔细看里面的文字内容,其次要念出其中比较关键或者比较优美的句子或段落,最后要认真地思考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倘若我们能够做到这“三到”,我们读书的效率定会高上好几倍,而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会更加准确。倘若做不到这三点,做到“眼到,心到”也是足够的,毕竟在有人的场合,我们大声读书是不礼貌的,这时,我们便可以在心中默念几遍,以此对文章稍有印象。这“三到”使得我们能够聚精会神地品读书本,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充实自己的世界,也使得作者思想得以延续、继承,这也充分体现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对作品主人的尊敬。
其实读书有好多方法,比如说信息式阅读法,比如说文学作品阅读法,比如说经典著作阅读法,再比如说麻醉性阅读法。信息式阅读法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阅读时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文学作品阅读法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作品本身,还要了解修辞和韵律的意义,因此速度相对较慢;经典著作阅读法适合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细加思索,故眼睛可以经常离开书本;麻醉性阅读法只是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不同的书,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由此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啊,倘若我们读书时不拿笔记一记,根据记忆曲线的规律来说,也许不久之后我们便会忘了十之八九,只记得书中大概。因此,我们读书时最好携带一支笔,如果是去图书馆,那便要再带上一本本子,在我们读到一些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时,应该拿笔记录下心中所思所想,那么以后在回味时便能记住许多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而这种方法特别有利于我们的写作,正如我们动手写一篇文章时,心中有大量的素材和没有一点相关材料相比,当然是有素材更有优势,所以,我们在读书时需要多动动手,同时也需要多动动心,不仅手中要记下,更需要心中记住。
读书方法千万种,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款,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为以后的写作做好准备。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周恩来总理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时的他还那么小,却以国家存亡为己任,读书于他而言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能够拯救国家的大事。事实证明,他也真的做到了,抗战8年,内战3年,他兢兢业业,运用自己的智慧带领人民取得了国家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是仍旧学习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而后改变中国的旧面貌。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因此,即是生活在贫苦的生活环境,他也没有放弃读书。欧阳修先生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于是他的母亲便使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并且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长大了些,便去读书人家借书读,有时还进行抄写,于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他就成了一代文豪。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读书了,可是又有多少被宠坏的孩子嫌弃读书太过枯燥而放弃呢?苦读书,难道真的只有苦了才能读好书吗?
也许读书并不能改变世界,也不能改变国家,可是却能改变人的一生,它使得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从而接受同样的知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读书,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友情、爱情,明白了什么是孝道,明白了我们自己的将来。“知识改变命运”,通过读书,我们充实了自己,提升了自己的内涵,使得自己成为了一个富有内在气质的人,从而拥有了生存技能,也增强了生存能力。读书并不能直接给予我们金钱,却能够给我们创造财富的资本,还能够给我们无形的精神财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唯有读书,储藏大量的知识,我们才能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这是一句出自陈寿先生所著的《三国志》中的一句换,这也就是说一天没有读书,那么所有一天中所做的事便都是索然无味的。这是在告诉我们读书需要有一种信念,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读下去,即每天去接触书本、亲近书本,一天一天,读书便会成为我们的习惯,从而也就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由此看来,当读书成为我们的兴趣时,它便不再是一种讨人厌烦的行为了。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幽默、感受到快乐、探索到真理,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得一点一滴的知识,还能够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乐趣,甚至于我们还可以从中找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在这个花花世界里,有些东西是有价的,小到一张白纸,大到一幢房子,有高有低;也有些东西是无价的,比如说友情、爱情、亲情,而知识,亦是无价之宝。有钱难买好文采,倘若我们没有一点储备,如何去谈写出好文章、编出好故事?我记得小时候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地主非常羡慕村里的秀才,因为他常被人夸赞有文采,说他一肚子墨水。于是有一天,这个地主实在是气不过,便叫下人买来许多墨水,而后一口气喝下了。故事很简单,相信结局我们也不难想出,因此,有些东西是能够模仿的,但有些东西是模仿不出来的。所以,读书是个人的事情,与别人无关,读多了,便是自己拥有的资本多了,读少了,也没有谁会责备你、嘲笑你,如何选择,便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决定了。
书是人类的好伙伴,它可以助我们驱散孤独,可以帮我们提升自我,也许你曾经不爱读书,可是现在,为何不试一试每天读一点呢?或许在不久后,你便会爱上读书,爱上一个人细细地品尝书中的酸甜苦辣。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文/卢玫 图片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图/卢玫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