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终于知道她藏匿这么久干什么了,原来她是和雾霾了断私人恩怨去了。这应该是本年度,或者说近几年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国产纪录片了。这部片子之所以如此受热捧,相信并不是片子拍的如何给力,而是真真正正有人,站出来,用她自己可以有的方式,关注那个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问题。

但这部纪录片却饱受争议。大自然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而人类的思考方式偏好简单明确的因果链条,因此,几乎任何强调特定主题的的宣传在学术上在各个技术层面上会受到指责。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对汹涌而来的批评声,崔永元表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客观的想一想,的确是这样,我们面对雾霾,只知道那个出门带口罩的方法,人家的作为勇敢,就是一阵号角,号召你要醒过来。
拨开雾霾,我看的是柴静,这个一直拥有让我感动的人格魅力的真实的人。
听她说话,看她的文字,总能将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她的语速不快不慢,恰到好处,恰到一个什么好处呢?那是让你思考,一种能让你清楚明白事物、考查内心的力量。我看了她的雾霾调查,觉得她是幸福的,是淡然也是有所追求的。在外界对她的离职和国外生小孩的猜测和谣言所害的时刻,她没有站出来澄清什么、辩解什么,依然继续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调查。所以她是幸福的,她并没有被外在的东西而刮刺到内心,没有忘记陈虻对她的警示: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没有丢失那颗“不惹眼,不闹腾,甘愿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的心。
我在听到那些谣传的时候,不以为然,认为能观测到底层人民,从不用华丽的辞藻,有着简单有情而真挚的文笔的她是一个既入世又脱世,既挣扎又明朗,一个活的自然的人,淡如菊。
我突然想到了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脱出来,这是穷尽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这点就踏实了。”是啊,从电台经历到非典报道的轰动然后的辞职,从青涩的《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到坦诚的《看见》,我凝视她一点点的成长和努力,从年轻气盛,多愁善感到成熟稳重,到不失稚气永远对真实的追求,活的有滋有味。这种天真是梁遇春说过的建在理智上面的天真,绝非无知的天真所可比拟的。从无知的天真走到这个超然物外的天真,这就全靠个人的生活艺术了。我喜欢,这种带着虔诚去生活的她。
文章作者:黄宇 编辑者:黄田心 |
|
|